北大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高伟波武汉24小

时间:2024/10/1 11:21:46 来源:矽肺

本报记者晏国文曹学平北京报道(医院急诊科高伟波医生)“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我们其实都是凡人,但救死扶伤是我们医生的职责,需要我们去承担。白衣执甲,逆行出征,我们义无反顾。”9月15日,在中国经营报社主办的“全球视野责任共享”中国企业社会责任高峰论坛上,医院急诊科医生高伟波分享了他的援鄂抗疫经历。2月6日,接到驰援武汉的通知;2月7日,高伟波等人组医院援鄂医疗队凌晨集结赶赴武汉。(医院援鄂医疗队出征)湖北和武汉是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决胜之地。武汉胜则湖北胜,湖北胜则全国胜。来到武汉后,援鄂医疗队被分为三班,每个班工作8个小时。不过,实际上由于工作任务很多,他们往往需要连续工作10多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高伟波介绍说:“其实我们在病房里面临着非常繁重的工作。开始的时候,我们分成三班,每班8个小时。7点离开酒店,半个多小时到达病房,更换隔离衣、交班,投入工作。等到下班,到达酒店,基本上每次都是工作10到11个小时。”疫情初期,武汉形势紧急。为尽快收治新冠肺炎患者,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在48小时之内将一个普通的院区改建成重症传染病区。在2月8日,医疗队医生护士在陌生的场地做着熟悉的工作,熟悉医嘱系统,熟悉护理系统……2月8日晚上,遭遇战到来。高伟波介绍说:“2月8日晚上10点左右,我们开始接诊病人。在短短24小时之内一个编制50张床的重症病房,就收治满员。而我们平时的普通诊治工作每个病区更新频率大概每天也就3到4个病人。在24小时之内收治这50个病人,而且都是重症的新冠肺炎患者,不但当班的医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且护士基本上是跑着接诊每一个患者。”高伟波说,接诊的最重症患者也是让他们最悲伤的患者。这位患者在刚刚到病区门口时已经没有了生命体征,错失了救治的机会,这让他们感到巨大的震撼。年非典时,高伟波是一位需要老师引导的年轻的医疗人员,而在新冠肺炎疫情时,高伟波已经成为引导新的年轻医疗队员的带路人。高伟波说:“我们的医疗团队中好多队员都比较年轻。从他们的眼神中,我们看到他们的担心、焦躁和恐惧。年SARS疫情时,在我的老师带领下,我作为医务新人走在一线。现在我知道,我有这种责任,作为一个领路人,去开导我们新的年轻医疗队员,带领他们去做好防护和救治工作,这是一种传承。”“其实,我们知道,每一个家庭都有不同的情况,也有不同的困难,有的家庭有少不更事的儿女,有的家庭有需要照顾的父母。但是在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必须有人冲到抗击疫情的第一线。哪有什么白衣天使,我们都是凡人,他们可能很年轻,像你的孩子一样大,他们只不过换了一身衣服,就跟着前辈一起去救治我们的重症患者,从病魔手里抢救病人。”高伟波说。3月5日,医院援鄂医疗队收到了一面锦旗,锦旗上写着“医者仁心赴生死大爱无疆天地间”。高伟波说:“这是我们收到的唯一的一面锦旗,但是我们知道当时在武汉疫区万店歇业的情况下能够做出这面锦旗是多么的不易。”除了锦旗,医疗队还收到了大量患者手书的感谢信,一封封书写工整、真情流露的感谢信温暖了医疗队员。高伟波说:“在病区的工作是乏味枯燥的,心情比较压抑。我们的心情真正好起来,大概是一周之后,我们的病人治疗初步进入正轨,初见成效。当时武汉的天空放晴,大家的心情才逐渐好起来。”紧张的医疗救治工作之余,病房里涌现出一个又一个温情而又鼓舞人心的故事。一对同时患有新冠肺炎且肺内病变特医院,开始时情绪特别低落。为了便于管理,开始时,医疗队按男女分开原则分配床位,后来知道他们是一对夫妻之后就没有强制性地分开。与这对夫妻在同一个病房的还有一位年长的阿姨。看到这种情况,这位年长的阿姨说:“我愿意与他们在同一个病房。我可以体验和感受到他们这种亲情,这种相互支持和扶持的感情。”经过医护团队的精心诊治和护理,2月21日,这对夫妻双双出院,成为第一对出院的患者。一个重症职业病矽肺患者,不幸感染新冠肺炎,经过医疗队精心诊治,在4月4日病房清零时也得以康复出院。多位肾脏透析的新冠肺炎患者也陆续康复出院、一位88岁高龄的老年患者也得以成功治愈……一个个生命奇迹发生,一次又一次鼓舞了援鄂医疗队。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取得进展以及海外疫情逐渐蔓延,海外华人得不到及时诊治的情况比较突出。于是,高伟波及其队员还纷纷加入海外华侨免费健康咨询平台,在业余休息之余解答同胞的各种疑问。(编辑:曹学平校对:颜京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odwm.com/xgyy/16239.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