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 荣独山(-),江苏无锡人。教授,著名医学家、教育家、放射学家,中国现代放射学的奠基人和先驱者之一。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年任教上海医学院,担任放射学教研室主任,医院放射科主任。曾任卫生部医学科学会委员、中华放射学会副主任委员和《中华放射学杂志》副主编、上海市放射学会主任委员。曾任上海市政协第一、二届委员,第三、四、五、六届常委。主编出版了《X线诊断学》等多部专著。
今天是荣独山教授诞辰周年纪念日,让我们一起来缅怀他。
光明之选为祖国
抗日战争时期,荣独山以满腔的爱国热情积极参加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救护总队的工作,先后在长沙、延安、贵阳等地开展医疗工作,培养放射医务人员。年,他赴美国医院学习放射治疗学。年回国后,在上海国防医学院和同济大学医学院(后迁往武汉)从事医疗、教学工作。
年末,上海国防医学院决定全院迁往台湾,要求担任放射科主任的荣独山同行,但被他断然拒绝。次年9月,荣独山偕同夫人林飞卿一起接受上海市人民政府卫生部门的邀请,来到上医任放射学教研室主任,医院放射科主任。从此,他开始了为新中国服务的医学新征程。
科技创新为病人
荣独山教授在学术上有很高造诣,取得了一系列成就。20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国际上曾一度以二氧化钍胶体溶液作为造影剂,用于血管造影、脑室造影和肝脾造影等。荣独山与外科、解剖学科、神经科等领域的专家合作研究,发现二氧化钍胶体会积聚在网状内皮系统细胞内,不易排泄,并会引起各种组织反应和出血性紫癫等疾病。这一研究为最后废弃二氧化钍作造影剂提供了科学依据,为放射医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使用的X线机都是国外进口的,这对我国的放射诊断事业的发展无疑是一大阻碍。荣独山早就有试制X线机的想法,但新中国成立前无法实现。年,在他的指导下,他与上海精密医疗机械厂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们共同努力,研制成功了中国第一台毫安的X线机,医院安装、试用,为国产X线机的生产奠定了基础。
放射治疗和同位素诊断用于临床,在我国起步较晚,20世纪50年代,几乎是空白。荣独山将国外放射治疗工作医院的放射治疗室,医院的放疗、外科、病理联合讨论。年在苏联专家帮助下,他根据自己在美国期间所学的有关同位素临床应用的知识和经验,与陈又新、赵惠扬、徐医院医院筹备和建立了同位素实验室。在他的指导下,核医学在上海逐步发展壮大。医院迅速建立了这门新学科,顺利开展工作并蓬勃发展。荣独山不仅是我国放射诊断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上医放射治疗学和核医学的开拓者。
矽肺是严重影响部分行业和矿山工人健康的职业病。新中国成立后,荣独山对矽肺的X线诊断进行了大量研究。他亲自到淮南煤矿和江西盘古山鸽矿等地,医院的矽肺病人,阅读数以千计的厂矿工人胸部X线片。年,他亲自制订了我国第一个矽肺X线诊断标准。至年,他与其他专家一起研究修订了新的矽肺诊断标准。鉴于荣独山教授对放射学事业的杰出贡献,20世纪80年代美国放射学院授予他“荣誉会员”称号,他是我国第一个获此荣誉的医学专家。
传道授业育后辈
年,荣独山主动辞去上医放射学教研室主任、医院放射科主任、中华医学会放射学会副主任委员的职务,退居二线积极支持新班子抓好学科建设,认真培养中青年医师。
半个世纪以来的传道授业,荣独山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地,很多人已是放射学界的知名学者,有的还走上了领导岗位。他在培养人才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经验:对低年资医生,加强基本功训练,在此基础上一专多能;对骨干师资,积极选送到国内兄弟单位学习先进经验,或选送到国外著名医学中心进修深造,回国后委以重任;对研究生,既重视基本功训练,更重视科研素质与能力的培养。荣独山年招收的第一位硕士、博士研究生肖湘生,曾任第二医院放射科主任、博士生导师,早已是放射学界的知名专家。提起荣教授,他深情回忆了几个难忘的故事。
“订计划要实事求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完最重要的事情。
”肖湘生攻读硕士研究生时,荣教授让他做课题计划。审完计划后,荣教授问他:“你计算过吗?做完你设计的课题需要多少时间?你3年内除了搞临床以外,能抽出多少时间做科研?能不能完成?”并告诉他,“订计划要实事求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完最重要的事情。”
“论文写得再好,临床达不到较高水平,不会看病,我是不会让你毕业的。
”荣教授做事有明确的目的,他常说,干什么学什么。他对肖湘生说,“在我国,临床医学研究生是培养高层次的医生,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临床上,当然也要做研究、写论文,但是论文写得再好,临床达不到较高水平,不会看病,我是不会让你毕业的。”硕士期间,他要求肖湘生和住院医生一起排班,博士期间则和主治医生一起排班,安排肖湘生协助他处理来自全国的会诊病例,做课题研究基本上是利用晚上和节假日。这样既让学生得到扎实的临床基础训练,又让学生耳濡目染他是怎样看病做诊断的。肖湘生自己成为导师后,他基本上继承了荣教授的做法培养学生,使绝大部分研究生都成长为合格的临床医生。
“没有证据,就轻易作诊断,那就是猜,就要出错,就是对病人不负责任。
”肖湘生跟随荣教授学习、工作7年,看他读片,协助他处理来自全国的会诊病例才真正理解了什么叫“一丝不苟”。肖湘生回忆说:“荣教授作一个诊断、看一张片子常常是近看、远看、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因为他认为,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可能会有不同的发现。一时不能肯定的,晚上回去看书、查文献,第二天再看,再不能肯定的就找有关专家来讨论、会诊。片子不符合要求的,要重拍,或调整投照角度和条件再拍。他说能简单的当然要简单,但有的疾病很复杂,简单检查不能作出诊断,那就要仔细检查。只要是诊断需要,就不是过度检查。目的是找出诊断证据,没有证据,就轻易作诊断,那就是猜,就要出错,就是对病人不负责任。”
让一切回归社会
荣独山是一级教授,但他生活宁静淡泊又十分节俭。有一次他生病住院,学生去看他,发现他卫生纸没有了,就帮他买了卫生纸。他倒批评学生说:“草纸买那么好干什么?不就上个厕所嘛?能省的地方,每一分钱都要节省,积起来就能做一点有用的事情。”对自己十分节俭,但他对党、对祖国和人民无限热爱,慷慨奉献。年,他与夫人林飞卿教授将一生积蓄捐赠给学校,设立“荣林氏奖学金”,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他为家乡无锡捐赠X线机一台,用于发展乡村卫生事业。
年冬,荣独山被发现患有晚期肾癌。病重期间,他还将珍藏多年的中外文书籍赠给医院,在放射科建立了“荣独山图书馆”,将自己所有的书刊、医院放射科图书室,还捐赠了图书基金。
在病危之际,他立下遗嘱“愿将遗体奉献给医学院,作为对医学事业最后的贡献”。年8月5日清晨他与世长辞。
荣独山教授把自己毕生的精力和才华奉献给祖国的医学事业,为放射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更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来源:《复旦名师剪影(医学卷)》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