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和小编一样
今天第一次听到李咏因癌症去世这件事时
是不敢相信也不愿意相信的
毕竟这个人太熟悉、太亲切了
小时候,我们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
看他主持的《非常6+1》,模仿他的搞笑手势,期待他说“选金蛋还是银蛋?”
每逢过年必看节目《央视春晚》,因他的幽默风趣哈哈大笑,和他一起倒数过年。
标新立异的装扮搭配着轻松幽默的主持风格,他是才华横溢的主持人,也是平易近人的大叔叔,更是我们记忆中欢乐的源泉。
他怎么会去世呢?他应该一直舞台上,“一脸坏笑”着主持节目呀!
可是事实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今日上午,李咏妻子哈文发微博证实李咏因病去世。她写道:“在美国,经过17个月的抗癌治疗,年10月25日凌晨5点20分,永失我爱……”
这件事是真的,我们失去了一个最爱的主持人!法图麦失去了最爱的爸爸!哈文失去了最爱的丈夫。
无比哀痛,无比惋惜。但斯人已逝,悼念之余,对于夺走李咏生命的恶魔——癌症,我们还是多加了解,尽量避免被它伤害。
癌症危害触目惊心今年8月,由中国抗癌协会编写的《中国恶性肿瘤学科发展报告()》显示,全国每天约1万人确诊癌症,每分钟约7人确诊患癌,从0岁到85岁,一个人患癌风险高达36%。
报告指出:排名前五位的恶性肿瘤分别是:肺癌、胃癌、肝癌、结直肠癌、食管癌。
今年2月,国家癌症中心发布一期中国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分析报告,估计年全国新发恶性肿瘤病例约.4万例,死亡病例.6万例。也就是说,平均每1分钟,就有7人被确诊为癌症,4人因癌症死亡。
据统计,癌症已经成为我国居民死亡,最主要的原因之一。癌症对居民的威胁已经可以跟心脏病、心脑血管疾病比肩,其可怕程度可想而知。
如何预防癌症国际抗癌联盟认为,1/3的癌症是可以预防的,1/3的癌症如能早期诊断是可以治愈的,1/3的癌症可以减轻痛苦,延长生命。据此提出了恶性肿瘤的三级预防概念:
一级预防是消除或减少可能致癌的因素,防止癌症的发生。约80%的癌症与环境和生活习惯有关。改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制饮酒、食物多样化、少吃腌制食品、控制体重、适当运动,注意环境保护、鉴别环境中致癌和促癌剂、加强职业防护等,均是较为重要的防癌措施。
二级预防是指癌症一旦发生,如何在早期阶段发现并予以及时治疗。包括:①对癌症危险信号(如持续性消化不良、绝经后阴道流血、大小便习惯改变、久治不愈的溃疡等)的认识和重视;②对高发区和高危人群定期检查;③发现癌前病变并及时治疗;④加强对易感人群的监测;⑤肿瘤自检(对身体暴露部位定期进行自我检查)。
三级预防是治疗后的康复,防止病情恶化,提高生存质量,减轻痛苦,延长生命。
我们可以看到,最好的预防方法就是一级预防,改善生活习惯、注意生活环境,将癌症的苗头扼杀在摇篮中。
然而做到了这些事情,你不一定就会与癌症绝缘,因为绝大多数癌症早期症状不明显。因此癌症的二级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就显得十分重要。
如何及早发现癌症最近,美国癌症学会发布了年最新癌症筛查指南。针对中国高发的五大癌症:肺癌、胃癌、肝癌、结直肠癌、食管癌,给出了这些筛查建议。
典型症状:咳嗽、咯血、胸痛
早期肺癌常常无明显症状,多数因体检发现。当病情发展到中晚期时,常出现刺激性干咳,痰中带血、胸痛、发热、气促等表现。
推荐检查:胸片、低剂量螺旋CT、肺癌易感基因检测
高危人群:
1.长期受环境污染,长期吸烟者、吸二手烟(被动吸烟)者;
2.慢性肺部疾病(肺结核、矽肺、尘肺等);
3.人体内在因素(如家族遗传、免疫机能降低以及内分泌功能失调等)。
筛查指南:
当前或过去吸烟者,年龄在55~74岁,身体健康,至少有30包-年的吸烟史[每天吸烟量(包)×年数(年)≥30]
检查措施:低剂量螺旋CT
具体建议:
符合以下条件的成年人应每年筛查:
当前吸烟或戒烟年数不到15年;
至少有30包-年吸烟史;
如果当前吸烟,应接受循证戒烟咨询;
经过知情/共同决策,其中包括低剂量CT筛查潜在益处、局限性和危害的相关信息;
可以在进行过大量检查的高质量肺癌筛查和治疗中心接受筛查。
典型症状:上腹痛、食欲不振
胃癌起病隐匿,70%以上无明显症状。可逐渐出现消化不良的症状,如上腹部饱胀不适或隐痛、反酸、嗳气、食欲减退等,多数患者以为是慢性胃炎或胃溃疡而忽视。
推荐检查:胃镜检查、胃癌易感基因检测
高危人群:
1.有胃癌、食管癌家族史者;
2.有慢性胃炎、胃息肉、消化性溃疡病史;
3.有不良饮食习惯者:如喜烫食、过酸、过辣等刺激性食物,喜食熏烤、煎炸、硬质食物;饮食无规律,暴饮暴食者;经常食用可能霉变食物等;
4.大量饮酒,年龄40岁以上;
5.精神压力大,长期抑郁、焦虑者。
筛查指南:
年龄≥40岁,且符合下列任意一条者,建议其作为胃癌筛查对象人群:
①胃癌高发地区人群;
②Hp感染者;
③既往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胃的癌前疾病;
④胃癌患者一级亲属;
⑤存在胃癌其他风险因素(如摄入高盐、腌制饮食、吸烟、重度饮酒等)。
检查措施:血清学筛查和内镜筛查,最终确诊需要病理证实。
典型症状:肝区疼痛、厌油、食欲不振
早期肝癌多无症状和体征,超过一半的肝癌患者发现时已处于中晚期。右上腹疼痛或不适多为肝癌的首发症状,可逐渐出现腹胀、食欲不振、腹部肿块、黄疸、消瘦等症状。
推荐检查:肝脏彩超、血清甲胎蛋白(AFP),半年做一次相关检查。
高危人群:
1.有慢性乙肝、丙肝病史;
2.家族中已有确诊肝癌患者;
3.30岁以上男性及长期酗酒者;
4.脂肪肝、肝硬化病人;
5.长期食用腌制、烟熏、霉变等食品者。
筛查指南:
具有乙型肝炎病毒(HBV)和/或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长期酗酒、非酒精脂肪性肝炎、食用被黄曲霉毒素污染食物、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硬化、以及有肝癌家族史等的人群,尤其是年龄40岁以上的男性风险更大。
检查措施:血清甲胎蛋白(AFP)和肝脏超声检查
具体建议:建议上述高危人群每隔6个月进行至少一次检查
典型症状:大便习惯改变、血便
结直肠癌早期症状不明显,或仅感食欲不振、粪便潜血等,随着癌肿发展,症状逐渐显现,表现为排便习惯改变、腹痛、便血、消瘦等。常误认为是“痔疮”。
推荐检查:肠镜检查、肛门指诊检查、结直肠癌易感基因检测
高危人群:
1.长期摄入高脂、高蛋白、高热量食物的人;
2.40岁以上,长期摄入酒精、油炸食品等;
3.有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大肠腺瘤、家族性结肠腺瘤病、大肠息肉等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者;
4.有大肠癌家族史者。
筛查指南:
年龄在45~75岁之间的男性和女性
检查措施:
粪便免疫化学试验(FIT)[每年];
或高灵敏度愈创木脂粪便隐血试验(HSgFOBT)[每年];
或多靶点粪便DNA检测(mt-sDNA)[每3年];
或结肠镜检查[每10年];
或CT结肠成像(CTC)[每5年];
或软式乙状结肠镜检查(FS)[每5年]
具体建议:
年龄在45岁及以上的成年人,应根据患者的偏好和检测的可及性进行定期筛查,包括高灵敏度粪便检测或结直肠结构(视觉)检查。
非结肠镜筛查试验的所有阳性结果都应及时进行结肠镜检查,这应作为筛查过程的一部分。
健康状况良好,预期寿命大于10年的成年人应继续筛查至75岁。
76~85岁的男性和女性
具体建议:
应根据患者的偏好、预期寿命、健康状况和既往筛查史,进行个体化的筛查决策。
如果决定继续筛查,可按上述筛查方案进行。
年龄>85岁的男性和女性
具体建议:不建议继续进行筛查。
典型症状:吞咽哽噎感
早期食管癌症状往往不明显,容易被忽略。随病情进展可出现胸骨后不适、吞咽时轻度哽噎感、异物感等,可间断或反复出现,甚至长达数年。
推荐检查:胃镜检查
高危人群:
1.有家族遗传史;
2.爱吃烫食,爱喝烫茶;
3.爱吃含致癌物亚硝酸盐的泡菜;
4.常吃霉变、烟熏、麻辣食物。
筛查指南:
符合下列①和②~⑥中任一项者应列为食管癌高危人群,建议作为筛查对象:
①年龄40岁;
②来自食管癌高发区;
③有上消化道症状;
④有食管癌家族史;
⑤患有食管癌前疾病或癌前病变;
⑥具有其他食管癌高危因素(吸烟、重度饮酒、头颈部或呼吸道鳞癌等)。
检查措施:内镜和活检病理检查。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