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化、职业卫生、风险管控
综合安全生产基础知识
第一部分风险管控基础知识(25题)
(一)单选题(15):
1.即将出台的《岗位安全责任清单》,其核心就是:(B)。
A.“科学决策、严格执行、有效监督、持续改进”
B.“操作层照单操作,管理层照单履职,领导层照单管理,失职者照单追责”
C.“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消防结合”
D.“安全生产、预防为主、控制事故,明确责任”
2.细化《岗位安全责任清单》是年镍冶炼厂安全工作安排中的重点工作,是落实各层级人员安全责任的重要(A)。
A.抓手
B.措施
C.工作
D.方向
3.《镍冶炼厂风险管控构架体系建设指导意见》中,关键要害岗位是关键岗位、要害岗位、危险工艺环节的(D)。
A.总和
B.构架
C.要求
D.总称
4.关键岗位是指岗位操作人员接触风险或操作产生风险的几率比较大,容易发生人身伤害事故或意外事件,事故或事件的后果不一定很严重,但这些岗位的安全生产对单位安全生产形势影响很大,决定着企业事故总量的(A)。
A.大小
B.趋势
C.比例
D.后果
5.火法车间液体吊车岗位和镍电解车间出装岗位属(A)。
A.关键岗位
B.危险岗位
C.要害岗位
D.重点岗位
6.要害岗位是指岗位操作人员接触风险或操作产生风险的几率(B),岗位安全生产的周期一般都比较长,不轻易发生事故甚至从未发生过事故,但是一旦操作失误引发事故,可能产生灾难性的事故后果,严重影响企业的安全生产形象和安全绩效。
A.非常大
B.非常小
C.为零
D.很大
7.要害岗位是指岗位操作人员接触风险或操作产生风险的几率(B),岗位安全生产的周期一般都比较长,不轻易发生事故甚至从未发生过事故,但是一旦操作失误引发事故,可能产生灾难性的事故后果,严重影响企业的安全生产形象和安全绩效。
A.非常大
B.非常小
C.为零
D.很大
8.危险工艺环节是指工艺系统某一控制环节管控的措施不当或执行不到位,工艺环节的关键变量或控制参数异常,如调控不及时或操作不当易引发事故,影响整个工艺系统的安全生产,严重时可能引发火灾、爆炸、中毒等事故危险,造成比较大的。(A)
A.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
B.财产遗失
C.后果
D.危险
9.顶吹炉车间、闪速炉车间余热锅炉工艺控制属(A)。
A.要害岗位
B.关键岗位
C.危险工艺环节
D.重点环节
10.危险区域管控是指对存在高安全风险的生产工艺(设备)实施工艺设备关键参数“三区”变量控制、作业区域实施“三区”划分、高危险区域(A),使危险区域始终处于可控、受控状态。
A.实施“红区”管控
B.作业区域实施“三区”划分
C.工艺设备关键参数“三区”变量控制
D.人机隔离
11.高危“红区“采取的三项管控措施为:(A)。
A.区域隔离、危险告知和条件准入
B.手指口述、岗位应急处置方案、事故领结图分析
C.设备“三区”、工艺“三区”、现场“三区”划分
D.挂牌走动巡检、岗位隐患排查、“三区”管控
12.工艺技术、设备设施“三区”变量关键参数进行调整,必须报(A)进行变更,经审核后方可执行。
A.生产技术室、装备能源室
B.综合管理室、安全环保室
C.人力资源室、财务计划室
D.安全环保室、人力资源室
12.危险作业环节是指人员在作业过程中由于违反操作要求,易发生人员伤亡的作业环节,针对致命性作业环节制定(D),非致命性作业环节制定“零伤害条款”。
A.“救保法则“
B.“操作规程“
C.“技术规程“
D.“保命条款”
13.员工要熟记并理解“保命条款”、“零伤害条款”,掌握“保命条款”、“零伤害条款”是员工上岗的(B)。
A.基本要求
B.准入条件
C.重要环节
D.关键环节
14.各车间班组要将(A)保命条款”、“零伤害条款”纳入排班内容和网格化责任区管控内容进行管理。
A.抽考
B.背述
C.阅读
D.理解
15.厂、车间要将“保命条款”、“零伤害条款”纳入新员工的(A)。
A.培训内容
B.考核内容
C.考试内容
D.训练内容
(二)判断题(10):
1.通过《岗位安全责任清单》充分调动各级人员和各部门在安全生产方面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把安全生产的责任落实到每个环节、每个岗位、每个人,使安全管理工作既做到责任明确,又互相协调配合,共同努力把安全生产工作落到实处。(√)
2.“风险管控”对企业控制事故总量、减轻事故伤害程度、减少事故发生率起着一定作用。(X)
3.镍冶炼厂运用“五阶段”管控的思维和形为工作模式,构建了《镍冶炼厂风险管控构架体系建设指导意见》(√)
4.关键岗位约占企业岗位总数的20%,控制了这20%的岗位风险,就控制了单位80%的事故总量。(√)
5.关键岗位发生事故将影响到厂、车间安全生产形势及安全绩效;而要害岗位发生事故将严重影响集团公司和厂里的安全绩效及企业形象。(√)
6.关键岗位发生事故几率非常小,不轻易发生事故甚至从未发生过事故;而要害岗位发生事故几率较大,容易发生人身伤害事故。(X)
7.关键岗位、要害岗位根据实际情况,实施岗位隐患排查、挂牌走动巡检、手指口述确认、关键变量三区控制、岗位应急处置方案、事故领结图分析等有效的管控措施,并针对管措施应制订配套管理办法或细则。(√)
8.工艺、设备关键参数“三区”变量控制是指对可能存在安全风险或重大伤亡的生产工艺、设备设施关键参数的波动范围,按照绝对危险、相对危险和相对安全划分为红、黄、绿三区,实施监控,及时调整关键参数,确保关键参数三区变量一直处于安全区域。(√)
9.作业区域“三区”划分,是对有高安全风险或可能发生多人伤亡事故的操作岗位或区域,按照黑区、白区和红区进行三区划分。(X)
10.镍冶炼厂冶金炉窑熔体排放区、有毒有害气体易泄漏区、重油库、粉煤制备、二氧化硫储存等区域实施“红区”管控。(X)
第二部分危险化学品基础知识(共25题)
(一)单选题(15):
1.危险化学品是指具有(A)等性质,对人体、设施、环境具有危害的剧毒化学品和其他化学品。
A.毒害、腐蚀、爆炸、燃烧、助燃
B.燃烧、自燃、爆炸
C.放射、高温、粉尘
D.噪声、潮湿、腐蚀
2.危险化学品往往具有多种危险性,但是必有一种主要的即对人体危害最大的危险性。因此在对危险化学品分类时,掌握(B)的原则。
A.“尊重事实”
B.“择重归类”
C.“持续改进”
D.“全员参与”
3.气体类常是指压缩的、液化的或加压溶解的气体。一般存储在加压容器中。在钢瓶中处于气体状态的气体称为压缩气体,处于液体状态的气体称为(C)。
A.压力上气体
B.低温气体
C.液化气体
D.高温液体
4.爆炸品指在外界作用下能发出剧烈的(B),瞬间产生大量气体和热量,是周围的压力急剧上升,发生爆炸,对周围环境、设备、人员造成破坏和伤害的物品。它主要危险特性是:爆炸性强、敏感度高。
A.物理反应
B.化学反应
C.放热反应
D.动力反应
5.气体类化学品分为:易燃气体、非易燃无毒气体、毒性气体三项。氧气、氮气属于(A)。
A.非易燃无毒气体
B.易燃气体
C.毒性气体
D.爆炸气体
6.(A)是指闪点<23℃的液体(不包括极易燃液体);液态退敏爆炸品。如苯、甲醛等。
A.高度易燃液体
B.易燃液体
C.极度易燃液体
D.爆炸气体
7.易燃固体、易于自燃的物质、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类别分3项,分别为易燃固体(硫磺)、自燃物品(保险粉)、遇湿易燃物品(金属钠)。
A.高度易燃液体
B.易燃液体
C.极度易燃液体
D.爆炸气体
8.遇湿易燃物品是指遇水或受潮时,发生剧烈反应,放出大量易燃气体和热量的物品,有的不需要火,就能(A)。
A.燃烧或爆炸
B.爆炸
C.燃烧
D.泄漏
9.氧化性物质或有机过氧化物这类物品具有强氧化性,易引起燃烧、爆炸,分为(B)2项。
A.挥发性和发散性
B.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
C.燃烧和溶解性
D.易爆炸和易燃
10.毒性物质和感染性物质类分为2项:(C)。
A.挥发性和发散性
B.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
C.毒性物质和感染性物质
D.易爆炸和易燃
11.腐蚀性物质是指能灼伤人体组织并对金属等物品造成损伤的固体或液体。一般分(B)2项。
A.挥发性和发散性
B.酸性腐蚀品和碱性腐蚀品
C.毒性物质和感染性物质
D.易爆炸和易燃
12.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也叫(A),是化学品生产单位向用户提供的化学产品在安全、健康、环境三方面信息的说明。
A.SDS
B.XSX
C.DYD
D.EXE
13.《化学品技术说明书》分为十六个部分的内容:化学品及企业标识、危险性概述、成分/组成信息、急救措施、消防措施、泄露应急处理、操作处置与储存、(C)、理化特性、稳定性和反应活性、毒理学信息、生态学信息、废弃处置、运输信息、法规信息、其他信息。
A.理化特性
B.生态学信息
C.接触控制和个体防护
D.泄露应急处理
14.《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第十五条规定: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应当提供与其生产的危险化学品相符的(C),并在危险化学品包装上粘贴或者拴挂与包装内危险化学品相符的化学品安全标签。
A.使用说明书
B.产品说明书
C.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D.危险性说明书
15.《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提供了最基础、最直观、最重要的信息,同时也是化学品接触人员最需要的有关化学品的燃爆、毒性、应急处理、预防和控制危险危害发生的基本知识,是化学品(A)安全生产、安全使用、安全流通、安全储存化学品等作业过程中的指导性文件。
A.作业人员
B.管理人员
C.销售人员
D.运输人员
(二)判断题(10):
1.化学品是指各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和混合物,无论是天然的还是人造的,都属于危险化学品。(X)
2.化学品种类繁多,普通化学品性质稳定,不发生或不易发生伤害事故,而危险化学品却严重危及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X)
3.《化学品分类和危险性公示通则》(GB-)的分类,适用于危险化学品生产单位编制《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4.目前我国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一直在沿用第二类《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GB)。(√)
5.镍冶炼厂闪速车间喉口爆破,使用的2号岩石乳化炸药属于爆破品。(√)
6.按照GB将易燃液体可分为成:极度易燃液体、高度易燃液体、易燃液体三项。(√)
7.易燃液体类危险化学品的主要危险特性:易挥发,易流动、毒害性。(√)
8.易燃固体、易于自燃的物质、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类分为3项,分别为易燃固体(硫磺)、自燃物品(保险粉)、遇湿易燃物品(金属钠)。(√)
9.毒性物质是指进入人机体后,积累达到一定的量能与体液和组织发生生物化学作用或生物物理作用,扰乱或破坏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持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物品。(√)
10.根据《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确定的管理范围,放射性物品属于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的范畴。(X)
镍冶炼厂职业卫生试题
判断题:
1.法定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引起的疾病。目前被列入的法定职业病有10类种。( v)
2.用人单位在和劳动者订立合同时,劳动者无权知道干的是什么工种,接触的是什么危害因素。(x)
3.职业病具有不可治疗或难治疗的特点,俗称“白伤”,故在涉及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岗位作业时要加强个体防护。(v)
4.职业病的构成,必须具备四个条件,患病主体是企业、事业单位或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必须是在从事职业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必须是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职业病危害因素引起的;必须是国家公布的职业病分类和目录所列的职业病,缺一不可。(v)
5.职业病的起因是由于劳动者在职业性活动过程中长期受到来自化学、物理、生物的职业性危害因素的侵蚀,或长期受不良的作业方法、恶劣的作业环境的影响。(v)
6.由于职业病多表现为体内生理器官或生理功能的损伤,因而是只见“疾病”,不见“外伤”。(v)
7.职业病属于不可逆性损伤,很少有痊愈的可能,因此除了妥善安置患者远离致病源自然痊愈之外,没有更为积极的治疗方法,所以职业病预防显得尤为重要,可以通过个体防护、作业环境的改善和作业方法的改进等管理手段减少患病率。(v)
8.用人单位对不适宜继续从事原工作的职业病病人,应当调离原岗位,并妥善安置。(v)
9.用人单位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应当给予适当岗位津贴。(v)
10.职业病病人变动工作单位,其依法享有的待遇将不再享受。(x)
11.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创造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并采取措施保障劳动者获得职业卫生保护。(v)
12.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责任制,加强对职业病防治的管理,提高职业病防治水平,对本单位的职业病危害不承担责任。(x)
13.用人单位必须采取有效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并为劳动者提供符合防治职业病要求的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v)
14.职业卫生档案就是员工个人健康监护档案。(x)
15.用人单位对采用的技术、工艺和材料,应当知晓其产生的职业病危害,不得隐瞒。通过合同、公告栏、警示标识和告知卡等方式告知劳动者。还应将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和定期检测结果及时告知劳动者。(v)
16.用人单位对劳动者应当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的安全培训教育即可,没有必要开展职业卫生培训和教育。(x)
17.用人单位不得安排未成年人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不得安排孕妇、哺乳期的女工从事对本人和胎儿、婴儿有危害的作业。(v)
18.劳动者申请做职业病诊断、鉴定时,用人单位应当如实提供职业病诊断所需的有关职业卫生和健康监护等资料。(v)
19.女职工在月经期间,所在单位不得安排其从事高空、低温、冷水和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v)
20.怀孕七个月以上(含七个月)的女职工,一般不得安排其从事夜班劳动,在劳动时间内应当安排一定的休息时间。(v)
选择题:
1.粉尘分为矽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超过10%的无机性粉尘)、煤尘、石棉尘及其它粉尘等,其中矽尘可能产生的职业病为(A)。
A.矽肺B.石棉肺
C.其它尘肺D.哮喘
2.职业病危害因素侵入人体的途径有:(D)
A.呼吸道B.皮肤
C消化道D.呼吸道、皮肤、消化道。
3.职业病指(B)。
A.劳动者在工作中所患的疾病
B.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C.工人在劳动过程中因接触粉尘、有毒、有害物质而引起的疾病
D.工人在职业活动中引起的疾病
4.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危害统称(C)。
A.职业病危害B.职业危害
C.职业危害因素D.职业卫生危害
5.对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应当在其醒目位置,设置(A)。
A.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B.警示标识
C.警示说明D.警示语言
6.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时,应当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A)如实告知劳动者,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不得隐瞒或者欺骗。
A.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B.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等
C.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等
D.职业病病名
7.粉尘作业时必须佩戴(B)。
A.棉纱口罩B.防尘口罩C.防毒面具
8.《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于(A)正式实施。
A.年12月31日B.年10月27日
C.年1月1日D.年7月1日
9.随着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的推广应用,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更为多样、复杂,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由原来的10类种修订为(B)。
A10类种B6类种C6类种D10类种
10.职业病危害岗位的申报要合理划分作业区域,人员的确定依据(D)
A当班人员B流动作业人员C区域作业人员D岗位定岗定编
11.现行《职业病的分类和目录》于(C)发布施行。
A.年12月31日B.年10月27日
C.年3月22日D.年7月1日
12.年3月22日,《职业病分类和目录》发布施行,调整后将职业病10类种增加至(A)。
A10类种B6类种C6类种D10类种
13.年3月22日,《职业病分类和目录》发布施行,调整后仍然将职业病分为10类,其中3类的分类名称做了调整。将原“尘肺”与“其他职业病”中的呼吸系统疾病合并为(C)。
A职业性尘肺病B其他呼吸系统疾病
C职业性尘肺病及其他呼吸系统疾病
14.职业病病人的诊疗、康复费用,伤残以及丧失劳动能力的职业病病人的社会保障,按照(C)的规定执行。
A事故处理报告B社会保障局的要求
C国家有关工伤社会保险D企业的要求
15.我厂现涉及职业病危害因素有()三大类。
A化学有害因素、物理因素和粉尘B高温热辐射、噪声
C硫酸雾、盐酸雾、二氧化硫D二氧化硫、氯气、高温
16.噪声的监测标准及周期为(A)
A85dB(A)每年B80dB(A)每年
C75dB(A)每年D70dB(A)每年
17.现场粉尘的监测标准及周期为(A)
A8㎎/m3每月B8㎎/m3每季度
C8㎎/m3每年D4㎎/m3每年
18.二氧化硫的监测标准及周期为(B)
A10㎎/m3每月B10㎎/m3每季度
C8㎎/m3每年D4㎎/m3每年
19.劳动者离开用人单位时,有权索取本人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复印件,用人单位应(C)提供,并在所提供的复印件上签章。
A索取费用B不予
C如实、无偿D告知
20.职业卫生档案包括()份。
A6B5C4D3
21.用人单位应当采用有利于防治职业病和保护劳动者健康的(D),逐步替代职业危害严重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
A新技术B、新设备、新材料C、新材料D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
22.公司职业卫生管理规定金集制〔〕8号明确规定职业卫生相关知识培训教育时间为(A)
A每季度不少于2小时B每季度不少于1小时
C每季度不少于3小时D没有必要开展
23.职业病诊断机构应当按照《职业病防治法》有关规定和国家职业病诊断标准,依据(A)、临床表现以及辅助检查结果等,进行综合分析,作出诊断结论。
A劳动者的职业史、职业病危害接触史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情况
B职业病危害接触史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情况
C劳动者的职业史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情况
D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情况
24.职业病诊断鉴定办事机构应当自收到申请资料之日起(A)内完成材料审核,对材料齐全的发给受理通知书。
A10日B15日C30日D一周
25.当事人对职业病诊断有异议的,在接到职业病诊断证明书之日起(C)内,可以向做出诊断的医疗卫生机构所在地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申请鉴定。
A10日B15日C30日D一周
26.(D)级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的鉴定为最终鉴定。
A单位B医院C市D省
27.职业病诊断、鉴定的费用由(D)承担。
A工伤保险B医院C个人D用人单位
28.用人单位对采用的技术、工艺、材料,应当知悉其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对有职业病危害的技术、工艺、材料隐瞒其危害而采用的,对所造成的(C)承担责任。
A经济损失B人身伤害C职业病危害后果
29.(B)依法享受国家规定的职业病待遇。
A.接触职业有害作业的工人B.职业病病人
C.接触有毒、有害的劳动者D.接触矽尘工人
30.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B)对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
A.必要时B.定期C.不定期D.间断
鍗椾含鐧界櫆椋?鍖椾含鐧界櫆椋庢庝箞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