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城,中华大地上的一个普通城镇,位于河北南部的邯郸市峰峰矿区,就是这里,曾吸引了海内外诸多惊叹的目光……
绵延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磁州窑”工匠在这片热土,一代又一代传递着智慧的火光,用黑白两色,勾勒出人生平淡而质朴的色彩,向世界捧出了自己火一样的热情……
今天,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时期,“磁州窑”这朵民窑艺术的奇葩重又放射出了夺目的光辉!
在“磁州窑”和邯郸陶瓷的振兴和发展中,凝结了众多有识之士的智慧和汗水,这支队伍中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来自北京的叶氏家族……
瓷痴
陶瓷专家、书画家叶喆民先生访谈(上)
这位老人就是著名的陶瓷专家、书画家叶喆民……
清,光绪十四年,八旗子弟叶赫那拉?德庆的府中,一个男孩儿呱呱坠地。谁也不会想到,这样一个清朝贵族子弟,后来却和泥土打起了交道,并赋予其璀璨夺目的光华……他就是改变了中国陶瓷文化的进程,成为了中国陶瓷文化研究泰斗的叶麟趾。
就由我父亲那一代谈吧!祖父是个中医,但是他不经常看病,研究中医。没有其它工作,我的父亲弟兄五个,父亲是第三个,他十六岁就到日本去留学陶瓷,那个时候正是戊戌政变以后,有人主张工业救国,因为我们是满族嘛,那个时候清未是很腐败的,他京西大学刚毕业,也就是现在的北大,那时候上学很早的,那是年或者年,他在日本学了五年,年回的国,学的是窑业工业大学,东京工业大学,又叫东京高等学堂后来改名东京工业大学,窑业科就是水泥、陶瓷、玻璃,国资源工业,回国以后曾经搞过一个湖北水泥厂,在那里工作,做厂长,以后就革命了……
辛亥革命后,中国依然是军阀混战时期。年,年轻自信的叶麟趾和他的堂弟叶林祥先生开办了“北京瓷业公司”,并培养了一大批陶瓷从业者。
……我们在北京发现的瓷土(就是在房山)就是由我叔父叶麟祥先生发现的,他老人家经常在外头,经常采矿,然后就开了这个公司,原料技术都不成问题,唯有大环境不好,那时候外国关税又不平等,又战乱,所以就不能够开采,以后就倒闭了。
那个时候陶瓷(行业)很保守,很闭塞,他看到很多老师父不肯教徒弟,那个时候的师父总要留一手他们保密,他们二位是主张要公开来开办学校,公开传授徒弟这样,他的徒工还有些活着,有一个叫付玲的,我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老师傅,他把好多技术传给现代的学生了,这个人前几年已经死了,这说明开办这个学校还是有一定作用的,当时我的父亲在日本留学时候有一个老同学叫张浩,他就在景德镇,在景德镇开办了一个景德镇陶瓷学堂,就是今天的景德镇陶瓷学院的前身,张浩先生和我父亲是同学,所以教育界当时流行一个说法,南张北叶,南方就是张浩先生,北方就是我父亲和我叔父俩位。
公司倒闭后,叶麟趾先生就到北平大学工学院当了一名教师。他觉得,没有条件办工厂,也谈不到工业救国,那就多教些学生,培养些人才,也算自已的贡献……
以后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这期间,我的父亲和我叔父俩个人就到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创办了陶瓷课,讲了好多教授,到了解放以后就是胜利以后,徐悲鸿先生接任校长,仍然请我父亲来做教授,到了解放后就变成了中央美术学院了,那个时候就把陶瓷课以后成立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了,原班人马都过到这边了,所以就这样因此,我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不是跟清华大学合并了吗?去年11月1日开的庆祝50同年建校纪念,他们做了一个专版和墙一边大,专门介绍我父亲的这段工作和照片,他们承认陶瓷系最早的起源于国立北平艺术一专时期,现在的学生都是他们的徒子,徒孙呢。培养了不少人才。
曲阳,河北省的一个小县城。就是在这里,一片残缺的白色瓷片引起了叶麟趾的注意,凭着多年研究经验,他断定,在这片瓷片背后一定蕴藏着一个惊人的秘密!
父亲是为了采取瓷片的标本做实验做研究做现代陶瓷改进的标本,他也跑了好多地方,定窑就是其中一个,那么他发现以后,他也看得出来,他对定窑很喜欢,带回来经过化验研究认为就是定窑的东西,所以他就写了《古今中外陶瓷汇编》,写在那里,关于这件事他并没放在心上,他也没有单独发表说我发现了定窑,不像现在人们发现一个东西大喊大叫的,他根本没当回事,他就认为这是顺理成章应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