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至5月1日
是我国第18个《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
今年的主题是
职业健康保护·我行动
01什么是职业病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职业病的四个特点
02
①病因明确,其病因就是职业性有害因素,如果职业性有害因素得到消除或控制,就可防止或减少职业病发生;
②所接触的病因大多数是化学因素或物理因素,通常接触量是可以检测的,而且接触量超过一定限度才能使人得病;
③在接触同样职业性有害因素的人群中,常常有一定人数发病,很少只出现个别病人;
④早期发现,合理治疗,较易恢复,发现愈晚,疗效愈差,而且不少职业病目前还没有特效治疗方法。
03
常见职业性致病危害
1
生产性粉尘
在作业过程中,如材料的搬运使用,石材的加工、建筑物的拆除、矿山开采等均产生大量的矿物性粉尘,长期吸入这样的粉尘可引发矽肺病。
2
有毒物品
有些作业过程中,常能接触到多种有机溶剂,如防水施工中常常接触到苯、甲苯、苯乙稀等。这些有机溶剂的沸点低、极易挥发,在使用过程中挥发到空气中的浓度可以达到一定浓度,极易发生急性中毒和死亡事故。
3
噪声和震动
在施工中使用的机械工具如钻孔机、电锯及一些动力机械都可以产生较强的噪声和局部的震动。长期接触震动会损害手的功能,严重时可导致局部震动病。
4
缺氧
在建筑物地下室施工时由于作业空间相对密闭,通风不畅,特别是在这种作业环境内进行焊接或切割作业,耗氧量极大,又因缺氧导致燃烧不充分,产生大量一氧化碳,从而造成施工人员缺氧窒息和一氧化碳中毒。
5
焊接作业产生的金属烟雾
在焊接作业时可产生多种有害烟雾物质,长期吸入可导致电气工人尘肺及慢性中毒。
6
高温作业
长期的高温作业可引起人体水电解质紊乱,损害中枢神经系统,造成人体虚脱,昏迷甚至休克。
作为劳动者
我们应该如何行动
1
倡导健康工作方式
积极传播职业健康先进理念和文化。国家机关、学校、医疗卫生机构、国有企业等单位的员工率先树立健康形象,争做“健康达人”。
2
树立健康意识
积极参加职业健康培训,学习和掌握与职业健康相关的各项制度、标准,了解工作场所存在的危害因素,掌握职业病危害防护知识、岗位操作规程、个人防护用品的正确佩戴和使用方法。
3
强化法律意识,知法、懂法
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规章。接触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定期参加职业健康检查;罹患职业病的劳动者,建议及时诊断、治疗,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4
加强劳动过程防护
劳动者在生产环境中长期接触粉尘、化学危害因素、放射性危害因素、物理危害因素、生物危害因素等可能引起相关职业病。建议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劳动者注意各类危害的防护,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作业,并自觉、正确地佩戴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
5
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学习掌握现场急救知识和急性危害的应急处置方法,能够做到正确的自救、互救。
6
加强防暑降温措施
建议高温作业、高温天气作业等劳动者注意预防中暑。可佩戴隔热面罩和穿着隔热、通风性能良好的防热服,注意使用空调等防暑降温设施进行降温。建议适量补充水、含食盐和水溶性维生素等防暑降温饮料。
7
长时间伏案低头工作或长期前倾坐姿职业人群的健康保护
应注意通过伸展活动等方式缓解肌肉紧张,避免颈椎病、肩周炎和腰背痛的发生。在伏案工作时,需注意保持正确坐姿,上身挺直;调整椅子的高低,使双脚刚好合适地平踩在地面上。长时间使用电脑的,工作时电脑的仰角应与使用者的视线相对,不宜过分低头或抬头,建议每隔1~2小时休息一段时间,向远处眺望,活动腰部和颈部,做眼保健操和工间操。
8
教师、交通警察、医生、护士等以站姿作业为主的职业人群的健康保护
站立时,建议两腿重心交替使用,防止静脉曲张,建议通过适当走动等方式保持腰部、膝盖放松,促进血液循环;长时间用嗓的,注意补充水分,常备润喉片,预防咽喉炎。
9
驾驶员等长时间固定体位作业职业人群的健康保护
建议合理安排作业时间,做到规律饮食,定时定量;保持正确的作业姿势,将座位调整至适当的位置,确保腰椎受力适度,并注意减少震动,避免颈椎病、肩周炎、骨质增生、坐骨神经痛等疾病的发生;作业期间注意间歇性休息,减少憋尿,严禁疲劳作业。
我院是广东省职业健康检查机构,欢迎来院进行职业健康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