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2月《柳叶刀感染性疾病》杂志上刊登了高磊报道的一项中国结核杆菌患病率的大型、多中心、前瞻性的队列研究。这项研究是在中国四个农村地区(不同的气候、人口结构和结核病发病率)登记在册的居民(年龄≥5岁)中进行的。经过入户调查来筛选研究对象,筛选过程包括统计人口学资料、对结核病危险因素进行问卷调查、结核菌素皮肤试验、γ-干扰素释放试验(QFT),同时15岁以上者还要拍摄胸部X射线片。
1.结核病的患病率与相关危险因素
这次筛检确诊的和疑似的肺结核患病率为4.1‰-28.8‰。在2万多名参与者中,结核菌素皮肤试验阳性(≥10mm)的年龄和性别标化率为28%(研究地点的数据为15%-42%),QFT检出阳性率为19%(13%-20%)。
与结核菌素皮肤试验阳性显著相关的因素为男性、年龄增长、学历较低(初高中学历)、家庭收入较高(≥元)、有吸烟史、酗酒、存在卡介苗疤痕、体质指数(BMI)小于18.5、有与肺结核病人密切接触史等。与QFT试验阳性相关的因素为:男性、年龄增长(≥20岁)、有吸烟史、有与肺结核病人密切接触史、体质指数(BMI)大于等于28。40%的结核菌素皮肤试验阳性者和27%的QFT阳性者有过与结核病人的密切接触史。
单纯的结核菌素皮肤试验阳性与男性、老年(≥60岁)、接种卡介苗显著相关,然而单纯的QFT阳性与男性、老年(≥60岁)显著相关。这可能是因为老年人的结核菌素敏感性降低,但是没有接种卡介苗。
2.不同地区结核菌素皮肤试验阳性率差别较大
在两个研究地点,结核菌素皮肤试验的阳性率为QFT阳性率的2-3倍,然而在另外两个研究地点,这两者的阳性率基本一致。这些差异是由于不同地区间非结核分枝杆菌的暴露风险不同所造成的,海洋性气候地区较其它研究地区的暴露更普遍。
3.既往的研究可能会高估结核的感染率
以往的研究通过对调查人群进行结核菌素皮肤试验而得出结论:世界人口中约有1/3曾经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但这种试验会高估其感染率,所以我们应该采用更多的异性检验,例如QFT试验。本次研究依据潜伏感染的定义,对中国的普通人群进行大样本调查,通过结核菌素皮肤试验以及QFT试验说明了两者在流行率上的不同。同时还指出了不同地区QFT的基线阳性率差别很大,这与各个地区结核病的患病率不同有关。
4.如何降低结核患病率?
在一些小国家,例如阿拉斯加,开始运用一些措施:筛选出所有处于结核杆菌潜伏感染的人群,并对于结核相关试验阳性的所有个体进行预防性的治疗。但是由于经济原因这些措施在大的国家并不适用。WHO专家分析得出的结论是:系统的筛选和预防性的治疗措施适用于那些一旦感染就极有可能发展为结核的高危人群,但是对于免疫防御系统有缺陷(例如HIV、抗肿瘤坏死因子,透析、移植、矽肺)的人群以及肺结核接触者作用有限。
这项研究能够丰富我们关于结核病相关危险因素的知识,或许有助于精确定义那些潜在感染人群,通过筛选和给予预防性的治疗措施使他们从中受益。
资料来源::ZellwegerJ.HowfrequentislatenttuberculosisinfectioninChina[J].TheLancetInfectiousDiseases,,15(3):-.
翻译:医院疾病预防控制科在职研究生胡风侠
审校:付菊芳
编辑:董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