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学如果你真的在读书,命运不会

时间:2016-10-2 12:05:41 来源:矽肺

“北大之家”的全家福

李黎年春节摄于石板山村

我的大学刘明星/北大物理学院01级本科生1石板山村“北大之家”我们家在我的家乡略微有一些名气,有被称为石板山村“北大之家”的说法,因为我县迄今仅有的两名农村北大生(父母都是农民的),都出自我家,而一门两个北大,在我县也是独家。命运且不谈,关于风水有这样一个故事。奶奶的伯父龚太白是私塾先生,也会法术、会看风水等等,而在孙辈中他最喜欢的是先父。先父从爷爷家分家时,龚太白为我家选了一处他一生中看过最好的也是最后一块地。打地基时,父亲觉得山坡上这处位置有点靠外,去问是否可以靠后一点。龚太白思量一番答道:“往后好!越往后越好!越往后越好!”连说几遍。这句谶语,在村里人看来,就应在我家出了两个北大生上。说到“读书改变命运”,我们村里比较喜欢拿姐姐和爹爹(小姑,父亲最小的妹妹)的故事来做说明。姐姐比爹爹小半个月,当年刘家这一“双喜临门”在村里也比较轰动。但前后脚出生在同一家庭的两个女孩,之后的人生道路有很大差别。尽管龚太白是私塾先生,爷爷奶奶这一辈却几乎没人念过书,爷爷也不希望后人念书,父亲作为长子只读到小学四年级就回家种地、挖煤,据说招兵的十分喜欢父亲,但爷爷奶奶死活不同意父亲当兵,还到生产队去哭天抹地要赶走招兵的人。母亲也常说自己当年十分聪颖,去上学只有几天却学了很多东西,但身为生产队长的姥爷坚决不同意母亲念书,老师家访求情也无用,只能回家种地。父母自己没能跳脱农门,就把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发奋让我们姐弟几个读书上进,因此有姐姐于年、我于年先后考入北大的佳话。姐姐大学毕业后定居深圳,工作还算稳定,从村里人看来是幸福的城市生活。(当然她自己多半不会同意,可以有很多苦水倒出来。)而爹爹读了几年小学(比姐姐晚一年入学),之后按部就班:退学务农、成家,相夫教子。目前已育有两子,都挺听话,两口子都勤快能做事,家里婆媳关系等也是我村的典范,从城里人看来算是很幸福的农村家庭。只是小姑爹在务农之外以挖煤为生,前两年成为矽肺,这两年都在为劳动赔偿而奔波于法院与劳动局之间,其后几十年的生计也较成问题。我村似乎是建始县大学生最多的农村之一(有新闻这么提过),读过大学留在城市的同龄人比比皆是,当然更多的同龄人仍在故乡务农或者全国四处打工。从这个对比来说,“读书改变命运”无疑是十分正确的,它让农村人有机会跳出农门,实现从体力劳动者到脑力劳动者的转变,也符合“学而优则仕”的传统价值观。科举和高考,在这个意义上是等效的。但是,读书对命运的改变程度力度有多大,也许因人而异。我没有做过访谈调查,本文只打算主要从自身经历,谈一谈感受。2北大生的弟弟能不考北大么?姐姐年考上北大数学系时我还在读小学,等到我年参加高考,这已经成为莫大的压力:北大生的弟弟能不考北大么?(我基本上就是在“这是北大生的弟弟”、“这娃以后也得是北大生”的眼光包围下度过的其间这八年时光。)我县很多年才能有一个北大生,所以学校和家里都以为我必须填北大才能对得起他们的期望(填了能不能上是另一回事)。姐姐这一年研究生毕业,只有她不觉得我必须上北大。这一年高考我数学没考好,估分分,志愿只填了清华(有赌气的因素),最后实际是分,没能上线,于是复读。当时北大分数线我倒刚好能够到,只是一时无缘。(北大清华分数线在我省经常跷跷板,恰好这年清华更高,而次年北大更高。)年高考其实没什么悬念,我估分分(实际分),应该清华北大都在囊中,不过志愿填得比较多,连第三批都填了。填志愿之前有个小插曲,应届生里有个优生是副校长的儿子,估分比我差一点但是也想上北大,于是几个校领导轮番找我谈话动员我不要填北大,仿佛北大在湖北的招生名额一定是分了一个给我校,只要我填了就会把副校长之子挤下去一样——前一年也是这些人,轮番动员我一定要填北大,因为我如果有幸考上了是他们的成绩,不幸没考上的话对他们也无损失,只是我自己命不好而已。当我落榜后考虑是否去恩施复读,也是这些校领导轮番谈话拦下我留在本校,我要是走了对他们倒是莫大损失了。中学数年也有多次参与省级乃至国家级数理化奥赛的经历。考得最好的两次,一是初三的化学奥赛省级一等奖,一是高四的数学奥赛全国二等奖,只是后者对我都是传说,因为校领导表示我县从没见过这个级别的奖,所以把获奖证书没收了,以供载入校史,反正我自己从未见过,后来恩施州给了我一个州级特等奖证书充数。(也有一个说法是复读生不允许参加奥赛之类所以我是没有成绩的,我不知道哪个说法更对,但是那年数学老师确实拿了一个很高级别的指导老师奖。)这种竞赛成绩似乎表明乡下也能出高材生,但是,这个成绩真的全靠自学。乡下老师中,没有谁有能力指导我们这些奥赛生,就是能见到的竞赛用书也极为有限,我是有姐姐在北京才能见到几本,可是也只能自修。高三物理奥赛的复赛在武汉,那是我上大学前唯一一次踏出恩施,对手们则大都是省城各种附中的高材生们,谈论的都是老师所教授的大学课程,在我都是闻所未闻:我的聪明无法给我补上知识欠缺的课,跟省城学生也就完全无法竞争。所以,我只把这次去武汉当做一次游历。我们姐弟之能上北大,我想首先要归因于天分,父母遗传给我们聪明的头脑,这算是命运的一部分。其次则是父母有决心让我们读书从未打过退堂鼓,一再说“就是卖血也要供你们”,而我们同龄人中,仅仅因为家境就辍学的人大有人在。有这样的父母,是我们的幸运,也是属于命运的因素吧。然而除了这些以及严加管教,父母无法在文化教育上对我们有任何帮助。而我们在乡下所受到的学校教育,恐怕乏善可陈,并不是说我们都是无师自通,但确实修行在个人,老师是引路人。So,我们是因为努力读书而改变了命运,还是我们的命运本该如此,恐怕难以定论。还有一个小插曲是,县里在年挑了考入所谓十大名校的二十几个学生来表彰(其它学校有些是在省内都不太入流的,不知道遴选标准是什么),每人发奖金一千元,给我的十张大票子中,有两张是假币。应该不是每人的信封里都有假币,仍然是我运气不好而已。3贫富差别于是我到了北京,thecapitalcityofChina.我那时候的志向是环保,但是据说城市环境专业学成后是掏下水道的,于是选了大气科学与大气环境专业,进入物理学院。最初也有学数学的想法,但年北大数学系在湖北只招定向生。老师同学们都说,学大气啊?那学完是在央视播天气预报的哦,以后能上电视,牛!在对专业性质、就业前景的了解上,我们乡下师生的理解就是这种水平。更不用说,我们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相比,尽管上同样的学校,起点差了会有多远。要说城乡差别,资源、人脉乃至贫富等的差别只是其中一方面,其实更大的差别在于价值观、眼界以及由此所决定的行为方式、处世态度、社交能力等,这些进一步决定了在学校以及离开学校后的发展方向。贫富差别在我求学几年中有所体现,但并没有很深刻的感受,毕竟姐姐姐夫已工作能负担我的一定开支,而且自己也能挣点钱。住宿舍、吃食堂,并没有多大开销,最多就是买衣服、电脑、手机之类有差别。能上北大的学生怎么说智商、情商都得比较高、三观比较正(个别奇葩不论),因此也没什么攀比之风,反而从老师到同学都还比较照顾我们农村学生,补助、奖学金之类即有所倾斜。我作为家里最小的孩子,从小就穿旧衣服长大,在北大这样的环境中,我也从不觉得一件衣服穿十年会很寒酸。冶游方面,主要都是很经济的户外活动,或者学校、院系、社团出资,也并不怎么花钱。当然,离家远兼交通不便,假期回家的路费和时间是很大的成本,所以我回家次数不多。前面已经讲到竞赛的事情,大学同学中不少保送生,中学就学过了大学课程,因此对大学学习驾轻就熟,可以将精力用于其它。而我要学好那些课程简直需要九牛二虎之力。最有共性的是计算机和英语,乡下学生这两门普遍差一些,而据说现代世界最不能缺的就是这两门课,因此我首先就跛了两条腿,而且一直跛到现在。物理学院的课程并不轻松,前四个学期个学分,简直是拼了老命(啊我居然有刻苦学习的年代,甚至当上了学习委员)。只不过那时不太看得上大部分同学期末狂啃两个通宵去考试的学习方式,而是愿意平时多下功夫,直到大四我才有通宵备考的经历(大气动力学不是盖的啊而且我那时候确实已经堕落了)。进入北大的头几年,我都觉得学经济学是唯利是图的表现,因此对当时刚刚兴起的经济学双学位热潮十分看不上,而是热衷于上中文系、历史系做旁听生,觉得好好学文化才是正途。(然而毕业后不久我花了个把月时间看书考了经济管理中级资格,算是现世报吧。)本科同学也有很多致力于学好英语以便出国,我们在乡下学的英语与此差距太大,于是酸葡萄之,如此等等。那时候我的观念里,对于自己够不上的,仿佛只要做出瞧不起的姿态,就能比它高级了(纯正阿Q范),而并不想着如何让自己真的做到比别人强。毕竟,从尖子生变成在北大垫底,落差还是有点大的。更何况,基本没有人告诉我,应该怎样度过自己的大学生活。4躲进小楼成一统才艺特长方面,更加乏善可陈,乡下压根没有这方面的环境与资源。我唯一会的乐器是笛子,自学而成,可进校之初我都不知道竹笛和长笛是两回事,而且没学过乐理,完全不识谱,自己都是胡乱吹,直到大一进民乐团,才有点比较系统的训练。同学们大都记得会吹笛子的我,但很少有人知道我甚至买不起笛子,上大学后买的这支是班主任以演出需要的名义帮我从班费里出的,我拿它参加过学院晚会、军训汇报演出等,而后来它一直跟我闯荡,现在则在波士顿的壁炉架上落灰。同学中间多才多艺的很多,我见到只有叹为观止自惭形秽的份。要说爱好,我似乎唯有读书与户外运动,都不费钱。最近十来年我平均每年读书一百多册,不过基本都是闲书,从没务过正业,不信可以看我的年度阅读总结,以及前几年写的《阅读的历史》。为何会有阅读的爱好,也许因为乡下太缺书所以反而渴求,也有可能正如我对友人笑谈的:因为没有别的事情打发时间,本质上跟打游戏打发时间是一样的,可是我又没有那个能力学会打游戏;城里孩子从小读了够多的书,不用像我一样需要补课。读书十几年上千册但没有什么进步,也就能够证明读书于我而言果然纯粹打发时间而已。户外运动其实与读书很相似,某种程度上算是逃避,把自己放在一个安静的角落,而不问世事。尽管获得了不少知识,获得了不少对世界的书面以及视觉感知,可真的面对实际,仍然“百无一用是书生”。我在北大只参加过两个社团,爱心社和山鹰社,在爱心社做过万里行领队,在山鹰社做过登山队攀登队长。混社团要么自己玩儿得开心要么培养点领导力之类,我前一点倒是做到了,后一点则收获不多,自己也从不适合担任领导(研究生导师评论我:是将才而非帅才,十分准确)。万里行领队我就做得很失败,前期准备、实际执行、后期总结都一团乱糟糟,队员们倒是很能容忍我,帮了我太多。登山相对纯粹些,而且攀登队长主要







































得了白癜风该怎么治疗
白癜风注意

转载请注明:http://www.aodwm.com/xgyy/1097.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