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视镜第23期丨丛峰作品展南京站
时间第一场年5月7日(周六)14:00第二场年5月8日(周日)14:00
地点艾米电影街(新街口店)4号厅
南京市玄武区汉中路1号国际金融中心5楼
展映目录
第一场年5月7日(周六)14:00总长分钟片名:《马大夫的诊所》时长:分钟
第二场年5月8日(周日)14:00总长分钟片名:《地层1:来客》时长:分钟
片名:《有毛的房间》时长:分钟
影片简介
5月7日14:00
艾米电影街4号厅
▼
《马大夫的诊所》
丛峰
min
故事梗概:
甘肃省古浪县黄羊川镇,这里干旱少雨,自然条件恶劣。
马秉成是当地一位受人尊敬的乡村医生。由于医术高超,他狭小的私人诊所里,每天都有很多前来求医的普通农民。
等待看病或抓药时,人们时常谈起各种各样的事情。春天,种完田准备外出打工的人们,临走前到诊所来看病抓药,有年轻人,甚至还有老太太;几名妇女谈论起一个外出打工失踪了十年的人;由于早年在小煤窑的长期劳动,一位老汉患上了严重的矽肺病,他回忆起那一代人的遭遇,他是挖过煤的人中活得最长的;谁家买来的媳妇儿跑了,这是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一些外出打工的人由于身体承受不住,又被迫回来看病。
生老病死,如同季节更替。马大夫,诊所的主人,周而复始地接待着一批批不同或相同的病人……
曾获奖项:
柏林电影节NETPAC奖
云之南纪录片影像展青铜大奖
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日本导演协会奖
导演手记:
甘肃黄羊川如同中国的一个缩微模型,这里是一个本质上相当封闭,却又不断被外部力量所改变的地方。人们来到诊所的目的是解除肉体痛苦,然而,他们却在有意无意地谈话中,透露了痛苦的根源——精神上的。在这个意义上,这个诊所具有了双重功用:医治疾病的空间/闲谈、抒发苦闷、交流体验的社交场所。马大夫医治病人的肉体痛苦,我则记录下了他们对于生活的抱怨、愤怒或感叹。我要感谢马大夫,是他使我得以分享这个空间。
——关于片名《甘肃的意大利》
丛峰:这是个戏仿的说法。当地人说“一起”是yidaling,有人出去打工,别人问,你哪里人。那人说,我***人。又问旁边的,说,我yidaling。别人惶恐,你意大利人?
——关于拍摄的来龙去脉
丛峰:年开始去这个地方,也住过一段。年去拍了10天,年又去,这次时间比较长,跟当地人也都成了朋友,很多人的家里都是常去的。07年春节又去了一趟,拍出外打工回来的人。前前后后拍了多小时的素材。
——为什么选取这个地方?
丛峰:跟我个人关系比较大。从年开始,经常去那里。而且觉得浓缩了中国农村社会。当地人的价值观等等还留在过去。
——其他的拍摄计划?
丛峰:我会在当地再继续拍下去,有一个计划是当地人聚会和喝酒;另外一个是,当地因为一个扶贫项目建了一座五星酒店,下一部片子会跟它有关。
——当初拍摄是想给谁看的?电影节?
丛峰:当初拍这个片子也是想能帮帮当地老乡。跟马大夫成了朋友,他的生活很有意思,每天就是看病,聊天,晚上喝酒。如果有收益,也想支持一下他。
——巨大的信息量,也很有分量。片子很难得,没有拔高,也没有把当地写得很惨,但在结尾葬礼和中间流露了很多的个人情感。建议如果面对小时的素材请三个与当地毫无关系的人剪辑出一个平行世界的版本,可能会很有趣。
5月8日14:00
艾米电影街4号厅
▼
《地层1:来客》
丛峰
min
故事梗概:
电影分为A、B两部分。
A部分中,两位“来客”在夜晚一个废墟内相遇,并展开对各自早年家乡生活的回忆。他们离开这座楼房继续游荡,黑暗中又绕了回来——楼的样子变了,倒了,最终消失了。他们离开这里,沿途经过更多废墟,来到城市边缘一座由建筑垃圾堆成的山上,在山顶,他们看到了去往家乡的铁路线。
B部分是关于A部分的主要拍摄场地的实际变化,展现了在它拆毁过程中出现在这片场地上的另外一些“来客”的状态。
曾获奖项:
北京独立影展评委会奖
导演阐述:
A部分的骨架是虚构的,很多内容是真实的,两位出镜者的身份是“导游-演员-经验提供者”。第一部分是舞台上的演出,第二部分是这个舞台消失的过程。两部分中的主角都是处于各种形态的被毁坏的建筑和城市地貌,“来客”则沦为配角——他们是以各种目的和身份来到这个舞台上的人。包括我本人,和我的两位参演者,也是来客,是这片场地上的影像拾荒者。
无论如何,可以看到,在我们的时代中,稳固的地层已不复存在了.....
5月8日16:15
艾米电影街4号厅
▼
《有毛的房间》
丛峰
min
这部电影拍摄于甘肃古浪,此前我在那里拍摄了两部纪录电影:《马大夫的诊所》和《未完成的生活史》。我去过当地很多农民家里,每到一户,我都见什么拍什么,很多时候并非出于计划。大概十年过后,重新面对这些素材的时候,我意识到自己当年去过和拍过这么多房间里贴着毛泽东画像的家庭,虽然毛的时代早就过去了,他仍旧是一种强烈的民间信仰,是这个无神论国家中的假神。这个电影就是关于我在这些房间里拍到的人们,当然,不仅仅关于他们。
关于丛峰
年生于河北承德,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曾任职于气象局和报社,印有诗集《那里有一列我看不见的火车》《一部雅俗共赏的文学作品谢谢我也这么认为》。年至今从事独立电影工作,主要作品有《马大夫的诊所》《未完成的生活史》《地层1:来客》。现为独立电影杂志《电影作者》编委,与人合作翻译《今日亚洲纪录片》(尚未出版),并独立翻译《我的方法:罗西里尼访谈录》(即将出版)。
QA:
1.我们是谁?
后视镜放映组RétroviseurGroupe,15年4月创立于南京,定期策划推出影展巡展、独立导演个展、大众电影主题展映、青年策展人作品推介等各类活动,旨在促进国内外先锋/独立电影互动交流,有选择性的带领大家接触更多的优质影像,为新人新作提供一个展示平台。
2.片源来自哪里?
片源来自导演授权,放映事宜也经过了导演的准可。我们尊重每一位影人的劳动成果,并用实际行动推动独立影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