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作者陈万卿系中国史记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研究员,荥阳市文物管理中心主任。他写了一篇超长的有关石碑沟的美文,现选择其前一部分供大家。今后,还会陆续供大家。让我们热爱荥阳吧。如果您想一次就阅读完,那就点击阅读原文吧。
“到此一游”记录美好历史碑刻成竖立起来了,采石的工人也在按部就班地采石雕造,皇帝身边的官员一批又一批从遥远的京城来到这穷乡僻壤了,来干什么?来催石材。在这山水相拥、风景佳丽之处,长时间处在京城的官员们也禁不住要撒撒欢儿,兴致来时便也干点涂鸦的勾当,于是,在祭拜了山神后看准了这大碑的背面侧面,写下“到此一游”一类的话来。殊不知,当年这些闲极无聊的官员不经意的涂鸦,却给我们留下了极有价值的文字资料——东头供奉官霍圭,奉命监催采修英宗神御殿石赴京,恭谒祠下。时熙宁初载仲春月清明前一日谨记。
自熙宁十年孟秋到此采景灵宫等石段,于元丰庚申年仲春念七日,提举?团练到此??工限别无怪?。时庚申年?月四日采石于??谨记耳。
钱塘钱参恭谒祠下。熙宁戊申仲春十有八日提举采石入京师谨题。
类似这样的题记,在碑阴、碑侧共有15处,这是汴京建设历史的见证,这是镌刻在石头上的历史!
《宋史》卷六十六记北宋宣和五年(年),荥阳县贾谷(峪)山麒麟谷采石修明堂,得一石,上面似乎有个“明”字,咸以为祥瑞之兆,于是百官表贺。这一记载说明到了北宋末期,贾谷采石场仍在运营中。
“职业病”始发于此北宋灭亡了,金元入主中原,他们不需要贾峪山中的石头,采石场的工匠们失业了,轰然散去,昔日热闹非凡的贾峪顿时冷清下来,渐渐成为荒野,渐渐被人遗忘。同时,被人遗忘的还有那通大碑。明朝建立,更是不重视文化,明人不学,学术空疏,多为后世所指责,您看看荥阳境内明朝的碑刻和出土的明人墓志,仅就书写而言就拙笨得使人喷饭!清人一度重视金石之学,但这碑文写得潦草,又处在深山之中,读书人谁也不会去拓印下来当做学习书法的范本。流传既已不广,研究金石的学者们便不曾了解到这个大碑的信息,所以,他们的著作中未见对此碑的记录。到了年“文革”开始,此碑仍完好矗立于大山之中而无人问津。“文革”中的某一天,“破四旧”的积极分子,将碑打烂成10余块,残块被砌于地堰之上。从此,就是神人也弄不全这碑文了。时光流转,到了年冬,当地干部群众集资收拾残石,砌成一体。虽未复宋碑旧观,而其形尚在;文字未能全识,而大致可观。此可谓不幸中之幸也!
行文至此,我们已知道宋朝国都汴京城里巍峨宫殿中的青石来自我们荥阳了;《清明上河图》中汴河两岸的繁华,咋也是离不开来自我们荥阳母亲河的水了!您说,研究宋代历史和古都营造方面的专家学者们来到石碑沟大石碑前说的那些话不对吗?
小文写到这里就该完了,忽然想起还有几块与这大石碑和皇家采石场有关的“边角料”:
一是在贾峪采石的工匠们因其技艺高超曾被紧急征调到巩县去为宋朝的皇帝修皇陵,《修奉园陵之记》中有“得贾谷(峪)之匠”的记载。
二是宋人李攸在《宋朝事实》卷七《道释》记大中祥符间建玉清昭应宫,所用的材料中还有“贾谷之望石”。望石是什么?目前尚未弄清。应该还是石头,是什么样的石头不明。
三是宋代孔平仲在《谈苑》一书中有“贾谷(峪)采石人,石末伤肺,肺焦多死”的记载。这里所记的“石末伤肺”,即石末沉着病,属于矽肺的范畴。这一记载是中国关于职业病的最早记述。要知道,这一记载比世界上关于职业病的最早记载早了数百年!
北京哪个白癜风医院最好福州治疗白癜风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