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刊说一个女性成为她自己,意味着她生活得完整而自由,对自己的价值有坚定的认识,有自己的野心、力量与智识。今天是三八妇女节,我们提供这样一个女性样本。全文共字,阅读大约需要15分钟。年的一个冬夜,寒风凛冽,浮山书院的读书会如期举行。不到7点,当侯文蕙走进青岛大学博远楼教室时,里面已经坐了不少本校的学生老师和一些校外人士,大家手捧当晚的阅读书目《沙乡的沉思》,纵论利奥波德的土地伦理思想。读书会原定9点结束,怎奈大家谈兴正浓,不忍离去。直到10点,学校教学楼统一关灯的时间到了,教室里霎时一片漆黑,一些人发出小声的惋惜。没过一会儿,几个机敏的学生打开手机上的手电筒,引得更多学生纷纷效仿,黑暗中亮起了点点星火……这一幕令这位青岛大学国际关系系的老教授至今印象深刻,日后回忆起这天,侯文蕙写道:“那一张张年轻的面孔,在微弱的灯光下显得格外生动。斯时斯刻,我顿生感慨。”温新鹏就是这点点星火中的其中一盏。级舞蹈专业的温新鹏是浮山书院第10届的学生,他与浮山书院第一次相遇,是去旁听课程《礼仪与教养》。“卢老师是那门课的任教老师,气质娴雅,虽然声音温柔,但特别有力量。”任教老师不凡的气质和热烈的课堂氛围打动了温新鹏,因为错过了浮山书院一年一度的纳新选拔,他一直以旁听生的身份参加浮山书院的各类课程活动,这份渴望和笃定最终使得他被浮山书院“破格”录取。温新鹏口中的“卢老师”名叫卢文丽,是浮山书院的主要创办者之一。▲卢文丽和书院毕业学子合影01就叫“浮山书院”了年,青岛大学成功获批教育部第二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刚从四川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进入青岛大学任职的卢文丽被调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办公室工作。初一开始,卢文丽对接下来要开展的工作没有太多头绪。一个人面对空荡荡的半层楼,年轻的卢文丽有些孤单又有些迷茫,“有时备课忘了时间,冬天天又黑得早,我抬起头一看,周围都黑了,走路的时候整层楼只听得见我自己的脚步声。”一定要好好想想接下来做些什么了。刚进入学校不久,卢文丽开了门晚上上课的现代诗歌赏析通识课,那时还不流行用PPT,老师都是现场讲。每次上课,卢文丽都会抱很多书到课堂上,在教室那块大黑板上洋洋洒洒地写,写满了全擦掉,再写满,上完课回到宿舍倒头就睡,“那是一种完全掏空的感觉,但是很享受。”卢文丽形容。正是这门通识课,在卢文丽和学生们之间建立了最初的连接。课程结课了,有不少学生对她说,“老师,我们还挺想再跟您一块儿的。”卢文丽心想,正好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这边空空荡荡的,于是就邀请学生们过来,大家每周四聚在一起,读书畅聊。▲浮山讲堂不仅仅面向书院学子,更面向全校师生甚至整个青岛市的市民那段和学生们玩在一起的时光天真美好,也是在那段时间,卢文丽阅读了大量介绍中国古代书院和近现代教育的书籍,其中,她深深记住了无锡国学专修学校。这所创办于上世纪20年代的专修学校以研究中国历史文化为己任,明体达用,发扬光大,培养出很多文史哲等方面的人才。卢文丽读到一个观点,说的是“晚清以降,中国大学全面移植西洋的教育制度,却未能很好地继承我们千年书院的文教传统”,于是想,是不是可以延续这种传统,办一个现代的书院,传承文化,敦民化俗。带着这个想法,卢文丽拜访了几位老教授和校领导,大家一拍即合。书院叫什么名字呢?卢文丽提议,“既然书院在浮山脚下,叫浮山书院如何?”她去查阅《崂山县志》,作为崂山的余脉,浮山有灵气,也是青岛这座城市的绿肺,浮山上的花岗岩举世闻名,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心石即取自浮山。原来这是一座非常结实的石山,根本就不浮,那为何取名浮山呢?因为浮山离海太近,多雾的季节里,远远看上去就像9个山峰漂浮在海面上。“我们的书院崛起山海间,我们把这种山海气象注入到对学生的培养当中,那不是件很好的事情吗。”卢文丽心想。“就叫浮山书院了!”年重阳节,卢文丽陪同青岛大学文学院退休老院长、校歌词作者赵明教授登浮山,赵老下山后挥毫写下《浮山赋》,为构想中的浮山书院明确了教育宗旨:“古今中外,科技人文,博雅教育,陶铸全人。博为通识,雅在修身。天人物我,主客交融。向外驰鹜,知无止境。向内躬求,境界提升。”以践行博雅教育为办学理念,浮山书院正式成立,渐渐成为青岛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领航者。02读书者不贱去拜访卢文丽的前一天,正好是书院一位学生的生日,卢文丽挑了本克里夫顿?费迪曼写的《一生的读书计划》作为生日礼物,扉页上,她用清秀的字体写下赠语:“读书者不贱。”从年成立至今,浮山书院共招收了14届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是卢文丽的孩子,用她自己的形容,“是一种亲情的连接。”学生们要通过竞争激烈的笔试和面试才能如愿成为书院学子,每一届的报名人数通常在二三百人左右,通过综合评估,最终选拔出60人左右,书院学子无须再修学校的其他通识课程。卢文丽有自己的考虑:“我会兼顾不同专业、地域、民族的学生,但是更看重他们的心性、志趣、思维以及对社会话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