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边界11新能源不可行

时间:2021-7-15 12:16:42 来源:矽肺

北京青春痘医院地图 https://m-mip.39.net/czk/mipso_8627172.html

序:放弃奢侈,回归节制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江亿

地球70亿人口,其中10亿人消耗了地球一半的能源。另外60亿人,消耗另一半。

能源的使用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物质产品生产,譬如手机、电脑、汽车等等。这一类消耗的特点是,制造产品可以转移,譬如中国制造的手机可以卖到美国去。第二类是非物质服务业的消耗,譬如建筑、交通,这改善了消费者的生活质量,是不可转移的。譬如空调的能源消耗,一开空调,只能供自己享受,不可能把这个享受再卖到美国去。

发达国家,交通、建筑这种纯消费性质的能源消耗,占总能源消耗的60%~70%。而物质产品生产的能源消耗,仅占30%~35%。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这个比例是相反的,建筑、交通等服务性能源消耗只占到35%,而制造业占到了能源消耗的65%。制造业的能源消耗,譬如炼钢,这是无法避免的,不消耗能源钢铁炼不出来。但空调之类的奢侈享受,并不直接制造GDP,这一部分能源消耗应该尽量节约。

发达国家的10亿人,占用全球50%的能源消耗(32.5%用于解决10亿人的消费性服务需要,17.5%用于产品生产)。而发展中国家60亿人,占用全球另外50%的能源消耗(17.5%用于消费性服务,32.5%用于产品生产)。按人均来算,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服务性能源消耗不到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

美国的年、日本的年和韩国的年,其情况大致和现在的发展中国家差不多。但是,那时候的美国、日本、韩国也不是太困难。可见,奢侈性的能源消费增长,带给人的幸福是递减的。当人没有饭吃的时候,增加少许的能源供给,解决基本的吃穿住行,这个幸福感特别突出。但当人的基本需求满足之后,往往需要再增加10倍的能源供给,才能带来1倍的幸福满足。所以追求尽善尽美,代价太高,不应该提倡。

中国的能源消耗主要在哪里?中国65%的能源消耗用于产品生产,其中大约有一半用在基础设施投入上,主要是修高铁、建房子、造大坝。而西方国家在基础建设上的能源消耗大约只占到10%。中国的这个消耗并不可怕,只要控制建设的限度,这个能源消耗是暂时的。可怕的是不顾实际需要盲目扩大基础设施建设,修公路建房子搞过了头,不仅建设的本身会造成浪费,以后的维护也是巨大的费用。日本的人均建筑面积大约40平米,香港、新加坡、韩国也大约是这个水平。而美国的人均建筑面积达平米,欧洲普遍达到70平米。中国目前已经达到人均30平米,中国人口多,按总量来算已经超过美国,中国未来人均建筑面积(包括非住宅类建筑)应控制在40平米以内,如果我们总人口到了15亿,则城乡建筑总量应在亿平米以内,现在总量大约为亿平米,也就是只有亿平米的发展空间。如果每年新增20亿,那么仅能再发展7—8年,到时候我们巨大的钢铁业,巨大的建材业该怎么办?都倒闭?那将造成经济的大萧条。所以应该缓慢过渡。现在每年城乡新增建筑总量应该在7亿~8亿平米,这样可以持续发展20年,然后逐渐转向维修既有建筑,才不会造成建筑业和建材业的大起大落,实现平稳发展。

当然,通过拆楼,也能维持建筑业持续的高速发展,但那是最混蛋的搞法,拆建筑浪费极大,给子孙后代祸害资源,一定要避免。

中国65%的另一半,32.5%,是用于消费产品的生产,譬如衣服、书籍等等。这跟基础设施不一样,这个消耗是持续的。但是中国作为制造大国,其出口的消费产品所内含的能源大约占到消费产品能耗的一半。这个出口是不是有必要?削减不必要的出口,32.5%的一半就可以省下来。

对于剩下16%的用于国内的消耗,我们还应该评估一下产品的不可再生资源含量。尽量使用可再生的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譬如劳动密集型产品,可持续性很高,可以扩大消费,而一些资源密集型产品,则应该限制消费。在满足了吃、穿、住、行等基本生活物质要求之后,人的快乐更多来自于精神,而精神文化产品对资源的消耗是极小的,我们应该提倡追求精神快乐,而反对沉迷物欲。这种价值观念的转型,又能把消费品的能源消耗降低一半。这样一来,中国65%的制造消费只需要留下8%即可。

能量的两条来源路径,第一是太阳能,包括风能、水能、矿物能源等等,万物生长靠太阳,地球上的运动基本上都是靠太阳推动。除了太阳能之外,第二就是核能。太阳能密度非常低,核能又很危险。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从E=MC2找一些能量出来?也不好否定,说一定找不出来。但是从目前的形势来看,人类所有寻找新能源的努力,譬如可控核聚变等,还不足以给我们带来信心。

在形势不明朗的时候,为了避免措手不及,做最坏的估计是必要的。节制能源消耗刻不容缓。我们绝对不能按西方发达国家的模式生活。为了图方便,衣服都搞成一次性的,用一次扔掉再买新的,能给人带来多大的快乐?一台重达2吨的豪华保时捷越野车,载着一个不到50千克的人,在拥挤的城市道路上慢如蜗牛地爬行,百公里油耗18升以上,是多大的浪费?如果我们制造一种千克的三轮摩托车,同样把人载到目的地,百公里油耗3升就够了。如果骑自行车,消耗更低。

所以盲目铺张追求贵族享受,不是一种正确的价值观,不值得提倡。西方的人均能源消耗是发展中国家的10倍,他们主要是靠金融掠夺维持的,光进口东西,不出口东西。但中国、印度、巴西人口总量达到30亿,还能到哪里去搞金融掠夺?所以效法西方是行不通的,因为没有人来伺候你。工业文明发展到今天,已经面临一个极限,更多的资源消耗能够换来的幸福越来越少。人们是到了该知足、该节制的时候了。

所以要给能源问题求解,从节制、收涩开始。如果节制资源,放弃奢侈的生活方式,只需要目前40%的能量消耗,即可维持国民的基本生存和幸福。当煤炭年消耗降低到15亿吨以下,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就好办了。即便是真的回归农耕,我们也有足够的时间和回旋余地去操作。

年11月

核心提示:

任何能量都在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制约下,不可逆转地散开。能量散尽,系统就会趴下。而系统要持续活跃,就必须不断摄入能量。

系统一旦失去能量的维持,秩序必定瓦解。譬如开水如果失去热源就会停止翻滚;譬如人不吃饭就会饿死;譬如冬天阳光稀少生命活动减弱。

人类所有的工业文明都离不开能源而且主要是矿物能源。一旦矿物能源枯竭,新能源又不可行,那么工业文明必然崩溃,所有的城市将断水断电变成废墟。

第一章新能源不可行

第一节经济系统因能源推动而存在

一、时间的方向

经济系统的动力,第一是太阳能,如水能、风能、生物质能等等,生产粮食、维持气候,这都是太阳能。第二是矿物能源,如石油、煤炭、天然气等等,钢铁冶炼、工厂的生产、货物的运输,主要依赖矿物能源。第三是核能,核能也来自矿物,但是其燃烧的过程是核反应,不像普通煤炭石油的燃烧。核能主要用来发电,但是比例不大。

有能源,经济系统就有动力,表现出种种经济现象的存在。如果失去矿物能源,工业文明将失去主要动力,工厂的生产、运输、交易、消费都会塌陷。如果再失去太阳能,那么植物不能生长,地球温度将下降到接近绝对零度,一切经济现象将不再存在。

所以,经济系统是因为有能源的推动,才表现出了种种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的存在。如果失去能源,经济系统和经济现象都将消失。有能源,经济系统是活的,没有能源,是死的,包括我们人和我们的思想,都将消失,只剩下一个冰冷的地球,孤零零飘荡在宇宙中。

能量给经济注入了动力,经济系统因此而获得了生命。所以,抓住了能量,我们对经济系统的存在就有了一个根本的把握,然后我们才能够在纷繁复杂的江湖中,始终清醒自己的坐标。

能量的流动有什么规律?

我们都是父母的孩子,父母也有父母,再往前,有很多代;再往前呢?我们会看到人类的诞生;再往前,就是生命的诞生;再往前呢,就是地球的诞生,宇宙的诞生。

从宇宙的诞生到现在,宇宙中所有的事物,都遵循一个规律,这个规律就是热力学第二定律,也就是“能量的散开”。

能量是守恒的,那为什么烧开的水会冷却?能量到哪里“守恒”去了?答案是,能量散开了,传给了空气,从空气上再继续散开,向宇宙空间辐射。一路从高温传到低温,到更低的温度,一直到绝对零度。我们知道,五千米以上的高山,积雪终年不化,那里的温度已经很低了;再往上,温度更低,飞机机舱外的温度一般是零下40度;月球夜晚的温度是零下度,如果没有新一天的太阳,这个温度会继续下降;而宇宙的背景温度,只有几K,接近绝对零度。开水中的热量就是沿着个温度梯度向外传播的。

能量只能自发由高温传向低温,绝对不可能反过来,自动从低温传向高温。所以烧开的水只能自然冷却,而绝对不能自己变热。要让水变热,必须加给新的能量。一个杯子掉到地下,打碎了,它绝对不可能自己愈合成一个完整的杯子,然后重新跳回桌面。因为杯子掉下去的过程中,它的势能转化成动能,在触地的瞬间,动能转化为撕裂杯子的弹性势能,然后,弹性势能转化为微观的热能,散开到环境中,一路从高温传向低温,传向绝对零度。这个散开的能量绝对不会自己从宇宙空间回来,重新聚集到杯子上,让杯子愈合,让杯子自己跳回桌面。

要让杯子回到桌面,除非人施给它能量,把杯子捡起来放回桌面。如果杯子已经打碎了,那还要把碎片收集起来,重新熔化,铸成一个新的杯子,然后再放回桌面。但是这个过程要消耗新的能量,而绝不会是杯子本身能量的重新聚集。

一滴墨水滴到一杯水中,墨水会由凝聚状态慢慢分散均匀到整个杯子,这个过程是自发的。但是已经均匀了的墨水,可不可以突然变得水墨分离?如果从概率上来说,水墨分离也是一种可能性,这种状态也有可能出现。但是事实上,我们从没有看到墨水从混合均匀退回到水墨分离。因为混合的过程中,墨分子和水分子结合,能量散开了,传向了更多的质点,这个散开了的能量不可能退回去,让墨水回到水墨分离的状态。

同样的道理,我们看到热水和冷水混合,会自发变成温水,但绝不可能看到温水自发变成冷热分离的冷水和热水。饮水机、冰箱、空调造成冷热分离,但都要消耗能量。冰箱断电还能工作,那是不可能的。

能量只能自发地散开,不能自发地凝聚,这个散开的过程是不可逆转的。能量散开能做功,散开了的能量不能自发地回到没有散开的状态,重新做功。除非在现有的基础上向更低的温度继续散开,才能做功。散开到绝对零度,就绝对不能再做功。这就是热力学第二定律。这个散开的方向,就是“时间之矢”。最早发现这个规律的,是法国工程师卡诺。卡诺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真正奠基者,开尔文和克劳修斯,都是在卡诺的基础上来描述热力学第二定律的。

由热力学第二定律我们看到,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方向的。一切运动都由能量推动,能量不可逆转地散开,这是物质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存在方式。

更深一步我们还可以这么理解,是因为有了物质相互作用的不可逆性,才让人们观察到事物变化的先后序列,而这个相互作用的序列,就是能量散开的方向,也就是时间的方向。所以时间其实就是由能量来定义的,有了能量的散开,才有了时间的存在。

二、生命以负熵为生

19世纪中叶人们在寻找永动机的时候,发现了能量耗散这个无法逾越的障碍。已经做过功的能量,虽然还在那里,但是在同一条件下不能再做功了。譬如蒸汽机中,度的高温水蒸汽推动活塞运动,推动火车向前运动,这是因为高温水分子的动能通过活塞集中,使得加在活塞上的压力,比外界大气压要大,所以活塞才在力的推动下,表现为人类肉眼所能观察的机械运动,这就是所谓的“做功”。表现为“功”的机械能,最终还是会散开,从机车与铁轨的摩擦、与空气的摩擦中,转化为人类肉眼所不能见的微观的热运动。这个已经散开的热能,肯定存在,而且和原来蒸汽机中度的高温水蒸汽所蕴含的能量相等,但此时这些能量,分散在无数的空气分子、铁轨分子上,还能去推动火车的运动吗?显然不可能。因为这些空气分子、铁轨分子很分散,运动速度很慢,相当于一千块钱变成了一万个一毛钱,做不了大事情了。所以能量既然已经散开,品位降低了,它就不可能再自发地回过去做功,而只能是一去不复返,放射到了宇宙中间,跟着宇宙一起膨胀。

衡量系统做功的本领,有一个状态函数叫“熵”,熵从字面上看,就是“火的分散”。我们知道“商”是指“被除数除以除数”,“被除数”被“除数”分开的结果,就是“商”。“商品”就是产品生产之后的分散流转,而“商贾”、“商业”则是指从事“产品流散”的人员和行业。那么火的“商”,也就是“熵”,应该很好理解,就是“火的分散程度”。度的高温蒸汽在做功之后,等于所做的功和残余废热的总和,但是“功加废热”比起“高温蒸汽”而言,火的分散程度增加了,也就是熵增加了。

热力学第二定律说明第二类永动机不可能。第一类永动机,我们是希望能量凭空产生,而热力学第一定律,也就是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证明了这是不可能的。那么后来人们想,既然能量守恒,那么可不可以用已经做过功的能量,在同一条件下反复利用继续做功?这被称为第二类永动机,不违背能量守恒。但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发现,让第二类永动机破产了。

从热力学第二定律提出后一百多年,人们就一直感到迷惑,热量由高温传向低温,然后传向更低的温度,越来越没有作为,作功的本领越来越小。宇宙间一切系统均是如此,自身的能量会不断耗散,武功丧失,动作变得迟缓,结构趋于崩溃和瓦解,最后到达绝对零度,成为“热寂”状态。这么说来,那这个世界就应该不断地退化,不断趴下,那为什么我们的社会却又在不断的进步呢?

很多的物理学家和经济学家一直试图回答这个问题,都没有成功。差不多一百年以后,一位比利时的物理学家普利高津,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才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普利高津因此获得了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原来对于孤立系统来说,能量自发传递均匀至于稳定,做功的本领减小,系统趋于趴下没有作为;但对于开放系统来说,因为不断有能量输入,系统就会呈现出稳定的作为和秩序。

为什么呢?因为自由能的积累会使得系统处于“远离平衡态”,系统的基元通过“涨落”和“试探”,会自发地去“寻找”到将能量耗散出去的方式,并形成一个有序的“耗散结构”——这就是普利高津所阐述的“通过涨落达到有序”的原理。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譬如一个装了水的漏斗,在静态情况下,水分子是做无序的布朗运动,我们无法观察到。但把漏斗的嘴打开,水在下泄的过程中,会自发地形成一个旋涡,形成一种有序的集体运动,这个漩涡就是一个耗散结构。没有水流的自由能耗散,旋涡的结构就会瓦解。那为什么这个水分子会组织起来形成旋转运动呢?就是通过“试探”和“涨落”,水分子突然“发现”,如果它们能够以旋涡的集体运动而下泄的话,水分子会得到路程最长的加速,水流的速度会快得多。

所以耗散结构的有序是自由能的推动而自发形成的,能量有散开也有补充,而且形成了“补充——散开”的特定秩序,并且随着能量的持续补充而持续存在。它并不违背热力学第二定律。

我们的生命,和宇宙中所有的事物一样,自身的能量在不断散开,这个散开的过程,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存在,和生命的运动。人是一个生命体,没有能量的耗散驱动,人的心脏就会停止,代谢无法进行,生命活动就终止了。人能够说话,能够搬东西,这个能量来自哪里?来自食物。食物来自哪里?来自光合作用,来自太阳。所以人的生命活动是太阳能推动的。人是太阳能的孩子。

那为什么动物能动,植物不能动?因为植物的能量小,靠光合作用所吸收的能量,只能维持自己的生命活动,不足以到处运动。而动物以植物为食物,植物积累一辈子的能量被一口吃掉,所以动物的能量很大,所以能够到处活动。但尽管如此,动物的总能量却只有植物总能量的1/10,所以动物的数量比植物少得多。因为从植物到动物,90%的能量都散开了,不能用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沿着食物链,以每一级10%的比例衰减,严格遵循热力学第二定律。

为什么汽车跑得比人快?因为汽车的能量来自非常密集的矿物能源,这个矿物能源是亿万年太阳能的积累。而人从食物链所获得的能量,来自现在每一天的太阳能,能量的密度低,所以人跑不过汽车。

为什么人要吃饭?因为人身上的能量在散开,不会自发回来。人不吃饭,不接受新的太阳能,自己的能量就会散尽,能量耗尽了就不能动了,心脏不能动,人就死了。死了之后,身上还有脂肪、蛋白质等能量,这个能量会继续分解,这就是尸体的腐化,一直腐化到变成二氧化碳和水等无机物。

薛定谔说,“生命以负熵为生”。“熵”是能量的分散程度很高,“负熵”则是指能量的分散程度较低,有做功的本领。人是一个高级的耗散结构,只有不断获得可以做功的能量(负熵),才能维持生存。所以,人必须吃饭。这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规则——热力学第二定律所决定的。

热力学第二定律,能量散开,生命以负熵为生——这是认识人类、认识自然系统、认识经济系统、认识经济学、认识整个宇宙的总钥匙。有了这个总钥匙,我们就有了研究问题的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的思想无论走到哪里,都将无往而不利。

三、人体的能量代谢

人要吃饭,供给身体代谢的能量。能量推动身体各个器官的运动,表现出了生命的存在。

按中医的理论,睡眠就是骨髓造血,给人的肌体储存能量。吃饭仅仅是燃料进入人体,还要经肠胃消化,经脾吸收进入肝脏加工,然后经心脏加给动力,到肺加给氧气,然后沿经络进入肾中转化为精,存入骨髓,在骨髓中完成造血,然后补充至肝,作为能量储备。

五行学说以“土金水木火”来类比“脾肺肾肝心”的相互关系,说五行相生相克,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又生金,这是相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又克水,这是相克。

如果把人比喻成一架锅炉,那么肺好比是身体的炉膛,脾则是负责提供燃料,它根据锅炉的燃烧状况控制燃料的进入;燃料经过肝脏加工,经心脏泵入炉膛,在肺这里和氧气结合,开始燃烧,燃烧之后能量传入锅炉蒸汽,而肾和骨髓则好比储存锅炉蒸汽的气罐。

在人体中,上焦心肺这一块的温度是最高的,因为炉膛在这里。上肢气血一般比较充足,腰部则温度相对低,下肢温度更低。这个温度梯度有利于气血的输布。

人的睡眠,要心肾相交,就是心脏所泵出的已经由肺脏加给氧气的优质能量,能够从经络进入肾脏和骨髓储存,心肾相交,储能开始。这是给生命充动力,能量来源是肺,储存库是骨髓,连接管道是经络,接收转化器是肾。心肾相交人必须停止运动,甚至停止思考,这就需要睡眠。人必须停止运动,停止提取能量,才能由肺经肾脏给骨髓补充能量,让骨髓完成造血。

如果长时间不睡觉,能量的储存出现障碍,身体就会疲劳,甚至猝死。

要想有好的睡眠,身体必须通透,所以睡觉之前要洗脸洗脚或者洗澡。洗澡之后,肺气的输布有一个通透的温度梯度,能够顺利入睡。如果堵着了,怎么折腾都睡不着。另外,睡眠还要有良好的营养,胃不安则卧不宁,吃的东西太寒、太热、不营养不地道,脾土没有能量提供给肺往下输布,造成肺的干烧,肯定睡不下。所以人到了早晨,身体内全部是代谢废物,就会越睡越疲劳。第三,睡眠还需要肾精充足,如果肾阴虚了,特别是熬夜把肾精熬干了,那么吸收能量的载体没有了,无法往骨髓充能量,也睡不下。人在过了十二点之后,往往更加难以入睡,因为熬夜到十二点,透支了经络中的精髓,上床之后,必须先把这个透支的精髓填充起来,才能有剩余的精华进入骨髓,所以往往要三四点钟才能入眠,然后很快身体能量开始往外走,也睡不下去了。

土金水木火,其实是人体的能量代谢过程。土(脾属土,是营养的来源,它把营养提供给肺作燃料,这是土生金)——金(肺属金,如刀,收割来自脾土的精华,加入氧气输布全身,精华部分存储于肾,即金生水)——水(肾属水,聚命门之火,是能量的加工厂,在睡眠时将精华输入骨髓完成造血,然后补充给肝储存,即水生木)——木(肝属木,主生发,存相火,肝储存了身体50%的血液,保证心脏工作,即木生火)——火(心属火,主血脉,心脏泵出的血液提供给全身器官和肌肉,维持身体的运动,能量消耗之后,血液中营养浓度降低,促使脾土吸收新的能量,这就是火生土,然后土又生金)。中医的土金水木火,不是指具体的脏器,而是指包含脏器在内的整个体系的功能,也就是藏象。藏象其实就是指能量,藏,是脏器的能量储藏;象,储藏能量的计量和表征。这个能量的起点和终点互相反馈,首尾相接,连成一体。于是就构成了五行圆转,这是生命能量流转的路径。

如果能量充沛,五行圆转,身体就会健康,精力绵绵不绝。如果过度劳累,透支气血,身体动力不够,五行停下来,人就会瞬间变得特别难受。这时候往往表现出五行相克:肾水所提供的动力,仅仅维持肝脏的运转,到了心脏这一级,能量亏欠了,就会表现出水克火。火不生土,脾土没有足够的能量给肺往下输布,肺就会干烧,这就是火克金。肺脏不能收割脾胃精华,造成造血障碍,肝脏动力不足,这就是金克木。肝脏的动力维持心脏运转之后,不能推动肌肉的运动,表现为全身乏力,脾土的消化下降,这就是木克土。人的脾胃功能衰退,全身肌肉充满毒素,微循环堵塞,时间一长,肾的精华得不到补充,必然引起肾虚,这就是土克水。然后水又克火,表现出心脏的毛病。

五行相克的情况下,需要休息,通过营养(土)、快乐(木)、运动(火)、睡眠(金)、节欲(水),把精力养上去,让五行重新转起来,体能充沛起来,才能恢复健康。如果生活习惯不改变,长期透支精力,人就很容易表现出亚健康状态,体能经常耗尽,五行动力不足,植物神经紊乱,从而造成一系列的身体问题。

百病不治调脾胃,如果身体亚健康,那么首先是解决饮食问题,清清淡淡、汤汤水水、热热乎乎,吃好了,睡好了,造血机能恢复,身体有了动力,五行转起来,免疫系统增强,人的自我修复功能调动起来,一切问题都可以逐渐解决。当然,“吃好”不是说要豪吃海喝,豪吃海喝反而加重内脏负担,堵塞经络。所以吃饭不能光用嘴吃,而是要用身体吃,用骨髓吃,用脊柱吃。这就要求我们饿了才吃,运动后吃,通透着吃,清淡着吃,全面地吃,要吃了之后,能迅速消化,晚上能安然入睡,甚至在睡梦中还能感觉到营养物质伴随着呼吸源源不断充入脊柱和骨髓,然后一觉睡醒来精力充沛。只有吃了之后,吸收了,通过睡眠进入骨髓了,完成了造血,才能算是真正吃到了。如果忽略了这一境界,只管用嘴巴吃,只管味道不讲营养,结果吃了以后不能消化,不能吸收进入骨髓,那就不但不能给身体提供能量,反而透支身体本身的能量。在身体虚弱的情况下,又是垃圾食品,又是豪吃海喝,以为是善待自己,结果死得更快。

脱离亚健康的第二要诀,是保持快乐的心情,万事想开些,天塌下来让高个子去顶,心情愉悦则肝气条达,毒物不会积累,能量路径舒畅,身心得到濡养。

第三是加强运动,因为能量的吸收离不开运动,低负荷长时间的有氧运动,可以让心脏把营养输布全身,完成营养物质的同化,提升食物的消化率。人最怕的事情,就是吃了饭没事做。劳动是人的第一需要。吃了饭不做事、不运动,那么再好的绿色食品,吃下去也会成为垃圾而堵塞人的身体,成为危害健康的毒物。唯有加强运动,让人在进食之前保持饥饿状态、通透状态,才能顺利完成能量的吸收。

第四是调节睡眠,吃好了,快乐了,运动了,二便通畅,身体肺气通透,骨髓造血的营养能够稳定供给,那自然能睡好。睡好了肝血充足,精力充沛,人的各项功能都会跟着恢复。

第五是节制欲望,肾精是能量的载体,是生命的根本,是营养、愉悦、运动、睡眠的

基础,透支肾精一定早死,身体全面崩溃而且无药可救,而且死的时候还会非常痛苦。

理解脏器的表里关系,对于调节身体的健康也非常重要。表里其实是食物分解之后的走向,实心的脏,统领精华往里走,属里。空心的腑,统领代谢产物往外走,属表。

脾与胃相表里,脾统血,属里,吸收精华往里走,胃属表,统领残渣往外走。

肝与胆相表里,肝属里,吸收精华往里走;胆属表,储存肝的代谢产物,从消化道排走。

心与小肠相表里,心属里,吸收精华往里走;小肠属表,储存代谢产物往下走。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属里,气化精华往里走,大肠属表,肺的代谢产物,有毒的气体,通过大肠放屁排出。

肾与膀胱相表里,膀胱走掉的尿液是废物,属表,肾属里,留下的精华直接能进入骨髓使用。

因为肺与大肠相表里,所以解通大便后,肺气马上能得到食物精华,并输送给肾进入骨髓造血,因此人很容易就能入睡。大便不通,造血过程得不到营养,于是就会翻来覆去睡不着。

解通小便,是为了让肾能正常工作。只有膀胱把尿液排出,肾的代谢废物才有地方容纳,肾才能获取精华提供给骨髓。如果憋着尿,肾就无法工作,怎么睡都是没用的。

饮食清淡营养全面(脾土),呼吸新鲜空气、通大便、泡温水澡(肺金),睡眠、通小便(肾水),心情愉悦(肝木),适度运动(心火),这个能量流转的五行途径,是身体康复的核心流程,这个核心流程的焦点,是睡眠造血。造血在骨髓中完成,因为骨髓包含DNA信息,能合成身体需要的各种细胞,从而修复受损的组织。传宗接代的精子,也是在骨髓中形成的。

任何疾病的康复,都离不开五行这个核心流程,离不开睡眠造血这个焦点。无论是中医药,按摩针灸,还是西医西药,如果对身体健康有帮助,那一定是协助了身体的核心流程。而放疗、化疗以及一些不必要的手术,背离了生命本身的康复机制,甚至对骨髓这个生命的核心系统造成破坏,那往往就会死得很快。

中医有一个说法,“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笔者从能量的角度来观察,认为这个说法还不够准确。更准确一点可以这么说,“充则不痛,痛则不充”。身体不舒服,光靠做按摩,把经络疏通了,只是权宜之计,因为能量的来源、补给不充分,才有了所谓的“不通”,显然,根本的办法是饮食、愉悦、运动、睡眠、节欲,让五行的能量充沛起来,自然就不会“不通”,也不会“痛”了。

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医院就是“治病”,这个很不得要领。病,首先不能想到“治”,而要想到“养”。饮食、愉悦、运动、睡眠、节欲,这都不是中药、西药可以解决的。“三分治七分养”应该倒过来说,“七分养三分治”,或者说是“九分养一分治”。先养,先改变生活方式,讲究营养快乐运动睡眠节欲,然后在十分需要的时候,才适当用药物辅助。而且药物决不能长期服用,好比借钱一样,救急不救穷。药物只是五行跑偏了的时候救急,营养愉悦运动睡眠节欲做得不好,身体穷了,这靠药物没法救。

我们搞懂了人体的能量代谢,就知道人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约束下的一个耗散结构,这不仅是我们维护自身健康的要诀,也是我们认识经济学和人的经济行为的起点。

四、温度梯度

我们从吃穿住行四个方面来看一下,经济系统是如何存在的。

吃,人离不开吃饭。吃饭提供人体代谢的能量。人的代谢过程,严格遵循热力学第二定律。人在睡眠的时候,要有一个合适的温度梯度,太冷了,太热了,都睡不着。为什么呢?因为人体在工作过程中,不断产生热量,如果太冷了,那么能量都直接跑掉了,无法充入肾和骨髓,当然无法入睡。如果太热呢?那发动机的废热排不出,被捂着了,发动机无法工作,也无法给骨髓充能量。譬如汽车在夏天,发动机出力小,就是因为被捂着了,所以动力不足。如果吃的东西没营养,也无法入睡,或者睡眠时间不长。因为充能过程结束,睡眠也就无法继续了。老年人睡眠时间逐渐变短,因为身体的各项机能下降,其所吸收的营养,只能支撑较短时间的蓄能,所以睡眠时间自然变短。

不仅是睡眠需要一个温度梯度,人在工作的时候提取能量也需要一个温度梯度。如果房间闷热,那么人会出汗散热,以维持身体的温度梯度,让人体能在热力学第二定律下工作。如果房间有了空调,那么人的工作效率瞬间就会提高。能量燃烧、温度梯度和耗散结构,是人的基本生命特征。

穿,我们接下来看穿的问题。人要穿衣服,最根本的原因是御寒。人是不能持续受冻的,一般的、短时间的受冻可以忍受,人可以通过释放大量的热量,维持身体的热平衡和温度梯度。但是如果受寒超过了限度,能量供应不上来,就会感冒。

治疗感冒最简单的方法,是躺在床上盖上被子捂上一会儿。当身体的热量重新达到平衡,温度梯度被理顺了,人又开始正常了。

住,主要是遮风挡雨。风寒很容易要命。如果人露天生活,淋雨以后不能晾干身体,就会透支身体的阳气。如果身体机能衰老,过了四十岁,发动机功率下降,挡不住风寒,很容易冻死。人如果没有房子遮风挡雨,寿命必然大大缩短。

行,人行走的动力,主要靠食物提供。心脏和肺,把加了氧气的能量通过血液输布全身,填充在肾和骨髓里,肾和骨髓通过经络和全身的肌肉相联系,构成能量的通道。肌肉有了能量,人就能行动起来。

上面我们提到吃穿住行四个方面,都与人体的生命特征相关。经济系统是以人为中心的,其最关键之点,是维持人的生存和人的生命活动。所以与吃穿住行相关的产业,再加上医疗、教育、文化和服务,就构成了经济产业结构的主体。然后加上政治国防军工,就构成了现实的整个经济。

从人的生命特征来讲,为了维持人身上的温度梯度,吃穿住行都是必要的。没有温度梯度,能量不能维持耗散,生命就消失了。文化、娱乐产业,给人提供良好的心情,让人快乐,肝气条达,身体健康,其实也是维持人的温度梯度。政治、国防等生命外围的产业,是为了维护整个社会的正常运转而存在的,属于维持温度梯度产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最终也是服务于人的温度梯度。

我们的研究对象还不止于此。不仅人本身是一个热力学第二定律约束下的耗散结构,维持人类生存的外围供应体系,也是一个热力学第二定律约束下的耗散结构。

譬如吃,在人的身体里面,脾肺肾肝心有能量的耗散,有时间的方向。而吃的外围供应体系,也是一个耗散结构。譬如稻谷,怎么来?太阳、土地、种子,太阳照射,种子进行光合作用。一株植物就是一个太阳能工厂,和人体一样,是一个耗散结构。能量输入,排出废热,积累产品。留下植物的精华也就是种子——稻谷给人类食用。植物的工作过程,也有一个温度梯度。

那么关于吃的整个产业呢?粮食的生产,不用说是一个耗散结构,粮食的销售、运输、流通、消费,也是一个耗散结构。在农耕社会,神农氏发明种植方法的时候,粮食的种植、运输、销售、消费,完全由太阳能推动。人有力气去种地,是因为太阳能提供了食物。运输,不管是水运船运,还是人挑马驮,都是太阳能推动。造船的木头,造船的过程,也是太阳能推动的。这里还是有时间的方向。所以宏观来看,整个粮食的生产、运输、销售、消费,其能量的来源只有一个,那就是太阳。太阳一照射,就有了粮食生产、流通、消费的整个产业结构。

那么,不同产业之间譬如种植业和手工业的合作呢?这也是太阳能。因为人类发明农耕之后,所获得的太阳能多了,有人吃饱了饭没事干,就去从事手工业,譬如纺织、建筑。纺织、建筑也是维持人的温度梯度,而且其能量也全部来自太阳。所以太阳一照,就自动有了粮食产业这个维持人的温度梯度的产业,以及纺织建筑等等维持人的温度梯度的产业。甚至有了国防军工政治文化等服务业。所有的产业,都是太阳能的孩子。

在工业社会,能量的来源增加了。除了太阳能,还有矿物能源。种植出现了化肥农药,运输出现了钢铁船舶,销售出现了电脑期货,但所有这些产业本身的运转,都有能量梯度。煤炭一烧,加上人的脑子一转动,也就是太阳能加上矿物能源,就有了钢铁、船舶、电脑、期货等等工业文明的产业。如果没有太阳,没有煤炭,所有工业文明的产业都会崩溃。

通过对人类吃穿住行的分析,我们对于经济系统和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就有了一个总的把握。经济系统的核心,就是能源推动形成耗散结构,维持人的温度梯度,也就是人的生存。不过农耕社会纯粹由太阳能推动,工业社会的动力则增加了矿物能源。

五、经济系统的能量方向

对人体来说,肌肉是能量走过的耗散终端,各器官在能量通过时,都参与运动,并吸收新的能量,以此维持生命。

对经济系统来说,每个人的生存,每个人的吃穿住行,是经济系统能量走过的耗散终端。粮食、衣服、房子、车子,是还没有来得及耗散的能量。与此相关的农业、纺织业、建筑业、运输业,是能量耗散的器官和通道。而服务业,政治军事医疗教育文化,给前面的四个主业服务,属于主业的附属产业。因此,所有的经济产业,最终都服务于人的生存。也就是说,因为人是一个耗散结构,人身上存在着一个温度梯度,才带动了整个经济系统的能量方向。

所有的产业,任何一个经济主体,都是在能量的推动下,向着人体的温度梯度前进,源源不断地往人体这个耗散终端补充能源,然后在人这个消费终端处,耗散、磨损、折旧,并最终变成废物排出,重新变成无机分子,回到自然。

无机分子回到自然之后,吸收新的能量,重新合成有机物,又变成商品,又被人消费,又推动人的生命活动,推动人的血脉的延续。如此循环,生生不息。

人的吃穿住行都叫消费,消费之前需要交易,交易之前需要运输,运输之前需要生产,生产需要能源和原材料。那么,经济系统就是这样存在的:能源→生产(能源推动原材料组织生产)→运输(能源推动运输)→交易(购买产品)→消费(家庭成员使用)。

经济系统的能量方向,和人体的五行类似。能源好比脾土,能量的总来源;生产好比肝木,制造可供身体使用的燃料;运输好比心火,把能量向全身输布;交易好比肺金,把物流转化为可用能量。消费好比肾水,能量从这里耗散维持生命运转。

我们从吃穿住行分析一下,看是否符合这个规律。

吃,我们以大米为例,大米接受太阳能,水稻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变成葡萄糖,变成大米,这是生产。矿物能源时代,粮食产品包含了农药化肥的贡献,所以给人类提供了更多的食物(能量)来源。大米通过加工运输,送达各个家庭,这是运输。家庭购买,变成可用的粮食。然后分给各个家庭成员食用。能量在身体内耗散,变成粪便,变成二氧化碳和水,回归自然。太阳一照射,有了粮食,有了运输,有了交易,有了消费。木火土金水,都有了。

穿,如蚕丝,也是太阳照射,有了桑蚕丝。运输到各个地方,各个家庭购买,各个家庭成员消费。化纤,来自矿物能源,也是生产出来运到各地消费。最后呢,磨损折旧,变成灰尘,肥料,又回到光合作用参与循环。

住,砖瓦木质结构,都是太阳能。水泥钢筋,靠矿物能源燃煤烧制、冶炼,然后运输到各个地方,被各个家庭购买,使用。一百年后、两百年后,变成泥土,又回到自然。

行,肩挑马驮,是太阳能。汽车火车飞机,是矿物能源制造和推动。运输到被各个地方,各个家庭购买使用,几十年后报废,锈蚀,变成泥土,又回到自然。

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服务业,为吃穿住行服务,其产品甚至是无形的,它回到自然的时间更短。

由此可见,整个经济系统,都是在能源的推动下,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存在。

能源耗散,推动产业运转,推动生命生存,推动血脉延续。生命回归自然,产品最终也回归自然。新的能源,又推动新的产品,维持新的生命。

能源推动所有的产业,推动所有的产品,朝生命终端耗散,这是经济系统的能源方向。

能源生生不息,产品生生不息,生命生生不息,这就是纷繁复杂的经济系统的存在。

六、发展的边界

从经济系统的能量方向,我们看到了经济系统存在的方式:太阳能和矿物能源共同推动一切经济主体,向人类的温度梯度这个耗散终端前进,以此维持人的生命的生存。

任何生命都存在着温度梯度,因为生命在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约束下生存。失去能源推动,生命将不再存在。

太阳能永远会有,但矿物能源则是不可再生的。现代工业文明依赖于矿物能源,一旦矿物能源耗尽,我们就必须寻找新能源。

如果新能源不可行,那么,吃穿住行这个耗散结构的能量通过将会锐减。工业文明将面临崩溃。所有依赖矿物能源的产业都会废弃,生存环境恶化,生活日趋贫困。

这种情况在地球上的有些地方已经发生,这就是“拉美化”。

拉美化是新能源不可行的现实证明。我们总是认为有新能源,认为发展可以无限持续,但残酷的事实是,没有新能源,太阳能和可再生能源无法替代矿物能源。墨西哥城现在有一半的居民没有电力和下水道,不是墨西哥人傻,而是资源有限,无可奈何。

我们说发展是硬道理,是因为没有发现经济系统的能量方向,没有发现支撑经济的能量有边界。我们以为增长可以永远持续,所以发展的道理可以一直硬下去。

如果说,只要有了民主自由,我们就能过上富足的生活,汽车洋房锦衣玉食。那这个好办,我们就搞民主自由。民主自由是我们自己的管理方式,无关自然资源,可以大量供应没有限制。那么发展永远是硬道理,发展的道理可以永远硬下去。

但是,发展不是民主自由这么简单,它还需要消耗资源,需要土地、阳光、矿物能源,而所有这些都是有限的。

中国环保部部长周生贤对发展的本质有一个描述,“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燃烧,烧掉的是资源,留下的是污染,产生了GDP。而科学发展,就是要烧掉的资源越少越好,留下的污染越少越好,最好是零排放,前者叫资源节约,后者是环境友好,加起来就是又好又节约的可持续发展”。

这个描述非常有哲理。我们前面分析,任何产品的生产、运输、交易、消费,土金水木火,都需要能源的推动。工业文明其实就是矿物能源的燃烧,而传统的农耕文明则是太阳能的燃烧。如果把这两种燃烧都统一起来,我们发现燃烧推动了一切运动和一切经济成就。经济系统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约束下的一个耗散结构。

很显然,燃烧的边界决定了发展的边界。如果说新能源可行,那么发展的道理可以长期硬下去。但如果新能源不可行,伴随着资源的退化,矿物能源枯竭,发展的道理不可能一直硬下去。当能源没有了,汽车飞机开不起来,地铁电梯停运,自来水下水道都没有了,还怎么发展?

七、阴阳相生

矿物能源塌陷,人类向何处去?

在寻找度过危机的方法之前,我们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odwm.com/xfyh/13463.html
热点排行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精彩推荐
  • 没有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相关导读
    职业病防治法宣传材料

    皮肤科医生刘文斌 https://m-mip.39……【查看详情】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