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大约花多少钱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北京中科白殿疯医院地址 http://m.39.net/pf/bdfyy/bjzkbdfyy/
美国是个高度复杂的国家,其实每个国家都是。中美关系也是最为复杂的一种国际关系类型,但是考虑到国际关系的变化会带来重大的影响,尤其是影响每一个人的利益,因此,不能让自己的大脑简单化,只是通过一些词条和洗脑公号来获得信息。
周雷编写
自然力研究院公共传播中心
这是编写这则长篇公开内参的初衷:寻找这个分裂世界真正应该趋同和聚焦的主题是什么?充分预判即将到来的风险,并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作出正确的举动,避免次生灾害。
我是自然力研究院的创立人,
一个小型民间独立智库的负责人。
阅读说明和思考方法
首先,一个人的经历和社会位格决定了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思维方式的特征,我简单介绍一下我和美国的几个关联方式:
1.我近几年使用的手机,都是苹果手机,用的电脑也是苹果电脑(近十年),之前电脑是IBM,手机用过爱立信、诺基亚和各种杂牌机(检索iSlave和Facebookization可以看到数据控制和财富控制,互联网主权和权力异化,因而可以知道国际关系的新维度);2.我在霍普金斯大学和南京大学的合办项目中美中心——南京人称之为中美合作所,读过一年书,这个地方在年和SARS期间都没有停办,而且这个中心不断出产职业外交官、学者、企业家、公务员、反华人士、反美人士等;3.我曾经在新华社工作,期间报道了几次美国大选的事情,也在某一年采访过到访云南的克林顿以及美国媒体人丹拉瑟;4.我曾经与美国一名艺术家摄影师合作,拍摄中国矽肺病人的日常生活,帮助他们解决生计问题;5.我曾经全职为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和南京大学新闻系工作,提供对包括美国在内的媒介人类学分析观点;6.我曾经一段时间经常看《老友记》,作为打发时间的评书听,同时我80%的观影内容,都是美国片,包括《纸牌屋》;7.因为中学地处内陆省份,我的英语学习资料主要是BBC英语和美国之音英文版,第一个系统学习的英语材料是《新概念英语》和《走遍美国》;大学期间主要的英语泛听材料主要来自用卡带自己录制的电影片段、新闻节目片段,以及当时较为及时传播最新美国时政、娱乐、文化新闻的《疯狂英语》杂志;8.我在大学里必修了一门《英美文学史》,同时研究过美国一本《美国总统演讲集》,我在大学一年级模仿马丁路德金的演讲,照虎画猫写了一篇演讲稿《Ihaveadream》获得全校演讲比赛第一名……
熟悉学术写作的人知道,我上述的写作叫“自我民族志”和“口述史”的套路,目的是在任何话题上,找到自己能够连结的线索,不被外部叙事牵着鼻子走,找到自己观看世界和问题的方法。
从《走遍美国》说起:
怎样理解中美关系的复杂性缘起
在中国,当老百姓出国不容易,获得对一个国家的了解主要靠媒体和民间文化渗透物,七十年代的中国学生,还可以通过国际笔会交美国笔友,这个一度在九十年代很流行。除此之外,其实就是通过英语学习刊物来了解一个国家了。
中国八九十年代的英语学习材料是相当落后的,当其他国家的人可以大量阅读对象国文献和媒体内容,并进行亲身互动的时候,中国刚刚改革开放,对于美国的理解很多时候归零了——在二战时期,飞虎队和驼峰航线贡献了一部分民间口述史和人际外交思想资源和语料(我采访过大批飞虎队和驼峰航线老兵,报道甚至上过人民日报海外版的头版),另外,二战期间的美国国力达到全盛时期,蒋介石的太太几乎就是一个美国人,她回到美国比回到中国还亲切,说起美语比说中文还要顺溜,据说她一直叫蒋介石darling。但仅仅是因为-的中断,中美之间的认知基础很大程度上“归零”了。
还是回到语言学习材料上,中国人学英语还有一个教材叫《跟我来》,我在我家的黑白电视机上看过,教的是中国人理解的英式发音,而走遍美国——FamilyAlbumUSA是一个曾经广泛流行的美语学习节目,它经常在中国的电视频道里播出,是美国新闻署投资拍摄的,讲的是很有人情味和家庭感的美国摄影师一家,这个片子其实应该有更好的译名,可以叫《我和我的祖国:家庭成员一刻不能分割》。
我觉得这是美国文化输出很厉害的一点,它作为一个国家吸纳了所有聪明人的大脑,制作了海量的文化内容,当然包括学术内容和科学技术流派,这也在《走遍美国》强调了,说美国是一个meltingpot。如今,本国问题深重的美国要和世界各国异爨了,不是谁都可以往这口锅里放自己的东西了。更关键,美国输出的文化,很多时候在讲家庭、小人物、亲情、责任、关怀,他们把这个东西混合到政治宣誓、英雄主义、爱国主义、救世主主义、福音里面。例如,汤姆克鲁斯的成名作就是《壮志凌云》,讲美国空军的,全球风行。但是没有一个国家讲自己国家空军的宣传片可以全球风行,除了法国人拍的《虎口脱险》,中国的解放军电影制片厂系列努力过很多次,也不能把中国的民族精神和国家主义,上升为一个国际流行文化,在这方面美国是propaganda的艺术集大成者。
我说这个例子,是想告诉中国同胞,很多美国的东西在进入中国之前都是经过聪明人设计过的,你认为的美国很可能不是美国,你认为的中国很可能不是中国。在这方面切忌把美国政治团体的宣誓和观点等同为美国观点和美国人观点。更关键是,一个事事都能自圆其说,有自己完整出身和成长经历的美国人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人都要以个体来认知。
1.“美国人”的出现:
美国一直在成功输出自己的文化人格
中国在生产物品时高效,在“生产人”方面远远落后美国,中国人勤劳勤勉,但是一直没能理解,只有生产出人格范式,才能为更多具体的中国人创造更多的机会,尤其是海外的发展机会,年以来,我们集中了海量优势资源,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透支了大量环境生态,提供给世界大量的公共产品,为了换取国际化的门票,但是同样因为“人的问题”和“人文问题”,被人批评甚至威胁罚下场。
而美国一直在有效输出自己的人格,例如《老友记》里充满个人毛病,但是让人喜爱的六个人,它某种程度创造一种假象,好像日常里的美国人就是《老友记》这样的,这个“误会”极大方便了出国来到中国的美国人。《阿甘正传》里的阿甘,《美丽心灵》里的纳什,警官摩根弗里曼,涅槃里的柯本,海上钢琴师里的美国梦,拯救大兵里的瑞恩,金融旁氏骗局里的金凯瑞,美国强大的文化机器,让中国相信并拥抱那些《感动美国》的社会各行各业的人,即使拍监狱,也能拍出肖申克的救赎这样的主旋律,在破败社会现象中传递“美国精神”。
在这方面,中国与美国的文化人格和“媒体肉身”一直存在巨量的文化逆差。这是美国经常能够在国际社会诋毁中国的原因——因为具体、鲜活、真实的中国人,不断生产一种只关心自己、家族、工作、经营关系、沉默寡言,没有情感,不断牺牲的印象。
以上是虚的阐释,现在进入具体实际的举例:
你看看美国人怎么文化工业里介绍自己的”5G”技术,当然不是真正的5G,说的是他们如何引领技术和文化潮流,美国的五个一工程牢牢控制全球社会的大脑和钱袋:一个奥斯卡、一个格莱美、一个科瑞唯安论文发布指标系统、一个普利策、一个无敌舰队。你怎么能想象现在的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被全世界同行搜索来饶有兴味的研究?
Chandler:Allright,checkoutthisbadboy.TwelvemegabytesofRAM,megabyteharddrive.Built-inspreadsheetcapabilitiesandamodemthattransmitsatover28,BPS.Phoebe:Wow.Whatareyougonnauseitfor?Chandler:Gamesandstuff.
美国的媒体人格里,经常开自己玩笑的,也就是把自己姿态放低,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反而容易让人高看。现在的5G如果真正应用,我估计大部分人也还是用它的Gamesandstuff,不是吗?
有人这样评论《老友记》的媒介进化史价值:Friendsharkensbacktoasimplertime—beforeapps,socialmedia,andsmartphonesdominatedourattention,time,andfriendships.
2.全世界在为美国知识工业打工:
人人意识无人反抗的SCI霸权
年底到年年初,我被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作为人才引进,担当编辑部主任,我本以为是一个发挥前沿引领力,创新想象力,跨界融合力,务实执行力,人文涵养力的机会,但是我的主要工作是跑刊号,把一个中外合作杂志引流到中国来,重新创立一个中国人控制的SCI名刊。我在离开中科院之前,帮中科院撰写如何破除“四唯”的内参,也就是:唯(英文核心)论文、唯(海外经历高级)职称、唯(国外)学历、唯(国外)奖项。
美国国务卿的尼克松图书馆新铁幕演讲,强调的是中国偷取技术和知识产权,但是没有说中国几十年一直在把优秀学术成果第一时间自己翻译成英文发表在美国人控制的期刊中,并再用大量美元把这些学术成果买回来。
上世纪60年代,《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CitationIndex,简称SCI)在美国正式出版。之后又拓展到社会科学、艺术和人文学科领域并发行了网络版WebofScience,成为世界上权威的科学文献引文数据库和检索工具。根据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课题组年1月发布的最新数据,年SCI收录中国科技论文36.12万篇,数量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2。SCI收录的期刊质量其实参差不齐,但在考核导向下,国内学者格外青睐一些录用率高的SCI期刊。公开信息显示,埃及一家出版公司有11种SCI期刊录用率很高,仅年就发表了篇中国学者的论文,占其发文总量的44%。当SCI出版商采取作者或机构付费、读者免费的开放存取出版模式后,国内学者开始热衷于“付费”发表。一项年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委托的研究测算,仅年,国内学者就支付了万美元的论文发表费,位居世界第一。年ESI指标被纳入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体系,年之后的“双一流”建设的抓手和基础是学科建设,这与ESI学科排名的功能高度契合,导致高校以及科研人员对这个指标空前重视。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ScienceIndicators,简称ESI)是科睿唯安公司基于SCI(科学引文索引)和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所收录的文献记录建立的计量分析数据库。对22个学科领域,给出居世界前1%、1‰等数据区域的研究机构、科学家、研究论文的排名等。重视ESI没有错,但简单以ESI作为唯一或者核心评价的尺子就错了。比如东部某省规定,如果ESI前1‰就是省级双一流,2‰就不是了。这种唯ESI导向会严重扭曲、误导科研发展。过度迎合ESI也会导致大学学科布局畸形发展。ESI体系中的学科有容易发论文和不易发论文的区别,很多高校为了提高名次,掀起开办医学院、农学院、材料学院的热潮,不过是为了占上容易发论文的ESI学科的“一亩三分地”而已。在ESI的22个学科中,人文学科仅有两个,即经济学与商学、社会科学总论,导致那些以人文学科为主的大学在各项排名中迅速跌落,不被重视,资源逐步缩减。对于ESI,我们立场鲜明地反对的是“唯”这个字,但并不等于不用,而是科学合理地利用。如果与ESI能准确对应的学科,就值得参考,关键是我国的学科分类与ESI有很大不同,目前我们的学科评估是13个大类,多个一级学科,与ESI对不上的学科多。截至年,SCI期刊库收录了全世界1.1万多种期刊,但只有种是中国大陆主办的科技期刊,客观上造成大量的优秀学术成果都涌向国外学术期刊,并使得国内学术期刊严重“营养不良”。由于国际出版集团的霸王条款规定,论文版权归他们所有,SCI崇拜导致了中国知识产权的大量流失。国家资助的科研成果不是先在国内同行中交流,论文资源绝大部分掌握在国外几家出版集团手上,很多论文首先用英文发表在国外期刊上,而后再由图书馆等机构花高额费用批量买回供国内学者检索阅读。还需要注意,SCI论文一般用英文写成,存在很多需要应用这些研究成果的人员看不懂的问题。为改变这种现象,国家应该规定,凡国家财政科研经费资助的科研项目所研发出来的成果,如果需要发表论文,应规定用本国官方语言来先发表,方便资助者检查验收其工作成效,方便与国内学术同行的交流,便于工程技术人员查阅,也能提高国民科学素养。
3.中国和美国:
谁依赖谁更深呢?分为低端层面和高端层面
中国是一个极端重视叙事、文字、表述、远景、愿景的国家,而日常的中国其实非常宽忍、随意、容错、幽默。但是这个现象,只有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才能知道和理解。美国国务卿说中国更依赖美国,甚于美国依赖中国。这个描述一定是错的。
任何双边关系,全球治理体系都有高端层面和低端层面,美国说中国抢走大量工作,但是事实上中国人干的那些工作,怎么可能找到对应的美国人来同质量完成呢?
看一个前几年中国拒绝消化世界垃圾的新闻,一直以来,中国至少每年消耗万吨全球垃圾,年,美国78%的塑料垃圾全出口到其他国家——这个历史真的回不去了。
ChinaimplementedtheNationalSwordpolicyatthebeginningoftoprotecttheirenvironmentanddeveloptheirowndomesticrecyclingcapacitybyrestrictingimportsofwaste.SinceexportingplasticwasteisaconvenientwayfortheUnitedStates(U.S.)andotherindustrializedcountriestocountplasticwasteas“recycled”andavoiddisposalcostsandimpactsathome,therehasbeeninasignificantincreaseofplasticwasteshipmentstoothercountriesinsteadofChina.Unfortunately,mostofourplasticwasteisstillshippedtocountriesthatarenotequippedtosafelyandsecurelymanageit.
TheU.S.CensusBureaurecently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