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约字,阅读约需9分钟,您可以点击右上角“...”,选择“浮窗”功能,可随时回到本文。
(图片来源:全景网)
了解作品中的父亲之前,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作家的父亲。
刘慈欣的父亲早年曾参加八路军,后来被派到北京煤矿设计院工作,年被下放到山西阳泉挖煤。从小说《地火》中的刘欣父子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刘慈欣父子的影子。父亲的藏书中有一本儒勒·凡尔纳的《地心游记》,正是这本书为刘慈欣开启了科幻启蒙之门,使他后来“单枪匹马,把中国科幻文学提升到了世界级的水平”。
刘慈欣的作品中塑造过许多坚毅、沉默、忠于理想的父亲形象,他们都是真正的顶天立地的男人。下面,我们就到刘慈欣的科幻作品中拜访那些了不起的父亲吧——
01作品:短篇小说《西洋》,人物:“我”职业:外交官名言:“历史啊,同一个人的命运很相像。”郑和船队(图片来源:网络)如果发现美洲大陆的不是哥伦布而是郑和,世界会怎样?如果年不是香港从英国手中回归中国,而是北爱尔兰从中国手中回归英国会怎样?如果屹立在纽约港的不是自由女神像而是郑和像,受歧视的不是黑人而是白人会怎样?尽管作者本人也“不喜欢其中很重的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色彩”,但它不失为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好故事。在小说的虚构背景中,中国显然已是世界第一大国。男主人公“我”是个儒雅的外交官,而十五岁的儿子则是个激进的民族主义者,认为把北爱尔兰归还给英国是个耻辱,父亲是个懦弱的人。儿子崇拜郑和,认为他是一个强有力的开拓者,是最高大最完美的人。而当父亲指出,郑和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首先作为男人就不是,而是一个太监时,儿子受到了震撼。父亲说:“历史和生活不是你一直认为的那种简单的征战和开拓,其中有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很多需要成熟后才明白的东西。”假如郑和当年最远只航行到索马里海岸就返回,那么发现美洲的也许是欧洲人。“历史啊,同一个人的命运很相像。”这对父子理念上的冲突其实是现实社会的缩影,少年常抱狂热的幻想,父亲则努力校正他们的方向。02作品:中篇小说《地火》,人物:刘欣的父亲职业:煤矿工人名言:“只干,别多想。”地火,即地下煤层自燃形成的地下煤火(图片来源:网络)刘欣的父亲是一名煤矿工人,因矽肺病逝世,临终前的遗言是让刘欣“不要下井”。刘欣取得博士学位后,带着“气化煤”实验项目回到家乡,试图让煤矿工人永远告别艰苦而危险的井下工作。这项实验是将一小块孤立煤层在地下点燃,通过化学反应生成“气化煤”,再用采集天然气的方法在地面进行采集。当刘欣按下实验按钮时,默念的是“爸爸”;当他点燃人类第一口气化煤井时,默念的也是“爸爸”。父亲“不要下井”的遗言是刘欣毕生的理想,他为此迈出了勇敢的第一步。但实验进行五天后,矿区的大煤层被意外引燃,火势无法控制,矿区面临灭顶之灾。矿区局长向刘欣讲了一件事:他与刘欣的父亲曾经被一次井下事故困在黑暗缺氧的巷道中。刘欣的父亲说,他记得上方有另一条巷道,顶板好像不太厚,于是带领工人们刨顶板。氧气渐少,工人们感到绝望时,他说:“只干,别多想。”过了很久,顶板终于被刨开。事后,刘欣的父亲说,他其实并不知道顶板有多厚,但当时只能是“只干,别多想”。矿区被迫“封井”,工人们牺牲掉了他们世代赖以生存的煤矿。地火在矿区燃烧了18年才熄灭。这是一场空前的灾难,但也是煤矿工人的最后一难。一个多世纪后,煤矿工人再也不用下井了,“气化煤”已经是理所当然的,“固体煤”反而是不可思议的。“只干,别多想。”所有的代价终究不会白费,所有的理想终将实现。正如今天已经能够飞向外太空的人类不会嘲笑明朝那个叫万户的人,他手持风筝坐在捆满火药的椅子上飞天不是愚蠢和可笑,而是勇于实践和勇于梦想。03作品:中篇小说《流浪地球》,人物:“我”的父亲职业:宇航员名言:“希望是这个时代的黄金和宝石。”电影《流浪地球》剧照《流浪地球》的电影比它的原著小说知名度更大。电影中吴京饰演的刘培强在小说中并不拥有姓名,也没有那么强烈的英雄主义色彩,更没有“点燃木星”的壮举,而是在清除小行星带的“大石块”时牺牲。这位父亲甚至曾经和儿子的老师有一段恋情(在事先告知儿子母亲的情况下),因为故事的虚构设定中,人类的生死存亡才是大事,人们对感情的事都不太关心。但这位父亲的一段话却成了电影改编的灵魂:“我们必须抱有希望,这并不是因为希望真的存在,而是因为我们要做高贵的人。在前太阳时代,做一个高贵的人必须拥有金钱、权力或才能,而在今天只要拥有希望,希望是这个时代的黄金和宝石,不管活多长,我们都要拥有它!”希望为什么那么重要?因为这次“流浪”需要代人历时2年,没有希望,人类将无法远行。04作品:中篇小说《朝闻道》,人物:丁仪职业:物理学家名言:“告诉我,然后毁灭我。”瑞士和法国边境27公里长的大型强子对撞机
(图片来源:网络)
如果知道《论语》中的“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看标题就基本能猜到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了。物理学家们围绕地球北纬45度线建成了一座大型的粒子加速器,周长3万公里、直径5米,但这个大工程一夜之间蒸发得无影无踪。“宇宙排险者”(可理解为一种威力强大的外星人)出现了,他告诉人类,这个加速器可能会将粒子加速到宇宙大爆炸的能量,毁灭整个宇宙,因此被“排”掉了。丁仪等物理学家想知道宇宙的终极奥秘是什么,但“排险者”不告诉他们,因为这会违反宇宙中的“知识封闭准则”。丁仪想出了一个办法,既能让自己知道真相,又不会违反“知识封闭准则”,那就是“告诉我,然后毁灭我”。各个领域的科学家都愿意走上“真理祭坛”,用生命交换真理,包括8位数学家、11位古生物学家、86位物理学家等等,他们得知真理后就会变成火球消失,但他们对这种结果都感到幸福和满足。当丁仪准备走上“真理祭坛”时,女儿文文跑来阻止他,说:“爸爸,我不让你变成火球飞走。”一个父亲怎样对一个十岁的孩子解释自己必须去死呢?以下是原文摘录——丁仪轻轻抱起了女儿,问她:“文文,告诉爸爸,你能记起来的最让自己难受的事是什么?” 文文抽泣着想了几秒钟,说:“我一直在沙漠里长大,最……最想去动物园,上次爸爸去南方开会,带我去了那边的一个大大的动物园,可刚进去,你的电话就响了,说工作上有急事,那是个天然动物园,小孩儿一定要大人带着才能进去,我也只好跟你回去了,后来你再也没时间带我去。爸爸,这是最让我难受的事儿,在回来的飞机上我一直哭。” 丁仪说:“但是,好孩子,那个动物园你以后肯定有机会去,妈妈以后会带文文去的。爸爸现在也在一个大动物园的门口,那里面也有爸爸做梦都想看到的神奇的东西,而爸爸如果这次不去,以后真的再也没机会了。” 文文用泪汪汪的大眼睛呆呆地看了爸爸一会儿,点点头说:“那……那爸爸就去吧。” 方琳走过来,从丁仪怀中抱走了女儿,眼睛看着前面矗立的真理祭坛说:“文文,你爸爸是世界上最坏的爸爸,但他真的很想去那个动物园。” 丁仪两眼看着地面,用近乎祈求的声调说:“是的文文,爸爸真的很想去。”文文长大后,也走上了探索宇宙奥秘之路。本文中的丁仪是刘慈欣作品中最令阁主感动的一个父亲形象。05作品:中篇小说《光荣与梦想》,人物:斯特姆·奥卡职业:体育教师名言:“光荣与梦想。”马拉松(图片来源:千库网)故事发生在饱受战争和饥饿之苦的西亚共和国(作者虚构)。小女孩辛妮的妈妈受到含铀炸弹的辐射生命垂危,辛妮跑步往返20公里去寻求药物,但最终没有得到,妈妈去世了。体育教师奥卡发现了辛妮的长跑天赋,决定培养她跑马拉松。奥卡把辛妮安置在教工宿舍中,并让她在这个饥饿的国度中能够吃饱。奥卡的妻子和亲戚们怀疑辛妮是奥卡的私生女,并进一步猜测奥卡并没有到南方参过军,而是曾经在北方与辛妮的妈妈在一起。他们指责奥卡为了这个“野孩子”卖掉了祖传的《古兰经》,他自己的小孙子甚至没有奶吃。辛妮决定离开,但奥卡阻止了她,他说:他们说的是真的,我是你父亲,我只是在赎罪而已。五天后,奥卡就去世了,辛妮并不知道,奥卡最后的日子一直是在卖血支持她的训练。奥卡的家人们来找辛妮,逼问她得到了什么遗产?他们摇晃骨灰盒,听到了金属的响声,认为那是戒指,可是在骨灰中找到的只有一块手榴弹的弹片,这说明奥卡确实去南方参了军,他不可能是辛妮的父亲,因此辛妮也无权继承他的任何遗产。他们在一件运动衫的口袋中找到一个信封,里面的确有“一笔丰厚的遗产”,而这笔遗产却只有辛妮能得到,那是一张纸上写着的几个字:“光荣与梦想”。以上这些情节完全看不出“科幻”的影子,感兴趣的朋友请阅读原著。剧透一点点:辛妮参加的是年北京奥运会,这届奥运会只有两个国家参赛,即美利坚合众国和西亚共和国,比赛将代替这两国间即将爆发的战争。06作品:中篇小说《地球大炮》,人物:沈华北职业:物理学家名言:“此生足矣。”地球隧道示意图(图片来源:网络)经过了74年的冬眠后,沈华北苏醒过来,发现自己成了一个“人人得而诛之”的人。原来,是他“坑爹”的儿子沈渊“坑”了他。沈渊建造了一条从漠河穿过地心到达南极的隧道,使交通和物流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快捷,只要“跳下去就到了”或者“扔下去就到了”。但这个工程也给人类带来了三次巨大的灾难以及环境污染和经济危机等问题。五年前沈渊已经去世了,所以现在人们要抓他的父亲报仇。这个父亲真的很冤,因为他冬眠时儿子才8岁,儿子后来的所作所为怎么会“株连”到他呢?原来,儿子成名后曾向世人宣称,这个工程的设想都得益于父亲,他早在6岁时就听到了父亲与一个阿根廷人关于地球隧道的一次谈话,这成为一颗种子悄悄地埋在了他心中;而父亲的“新固态材料”则为他的工程提供了技术基础。当沈华北被“复仇者”扔进隧道时,他赞叹儿子建造了这个伟大的工程,说“此生足矣”。后来,沈华北被警察解救,让他继续冬眠,他感觉自己太幸运了,并预言儿子的这个超级工程会像长城和金字塔一样,时间会证明它的伟大,“凝结于其上的人类精神永远光彩照人”,他幸福地说:“渊儿,我们此生足矣”。我们常说某某“很像他父亲”,文中有一处细节很有趣,复仇者们说沈华北“很像他儿子”,无论是外貌还是思想。有其父必有其子,父亲对儿子的影响必定是深远的;同样,有其子也必有其父,儿子的行为必定会从父亲身上找到根源。07作品:长篇小说《球状闪电》,人物:林峰职业:军人(将军)名言:“只因为他们是军人,必须尽自己的职责。”长篇小说《球状闪电》封面(图片来源:当当网)林峰是位将军,但他不仅能下厨做菜,而且学识渊博。他轻松调侃女儿林云(少校,防空武器系统专业博士):“世界上要是有一种最愚蠢的方法,那就是你这种了,我真搞不明白,这是两位博士想出来的?”他一语点破了搜索球状闪电的方法:“你见过渔民打鱼时把海里每一处都插上网吗?”简直是“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但在女儿的成长和人生走向方面,他却无能为力,这也许是天下父母都难于避免的境遇吧。林峰的妻子在越南战场上牺牲,当时女儿林云只有5岁。林峰给女儿看敌方军官一家三口的照片,教育女儿:杀死妈妈的敌人并不是坏人,只因为他们是军人,必须尽自己的职责。这在上世纪80年代无疑是一种另类的教育。但林云无法理解“职责”这种奇怪的东西为什么会使军人之间互相厮杀而不记仇,她是立志要为妈妈报仇的。林云二年级时就学会打冲锋枪,12岁时能用机枪对近海目标射击,打完两盘子弹,成绩全是优秀。父亲愤怒地禁止她再摸枪,但最终无法阻止她对各种新概念武器的疯狂迷恋。林云28岁时不顾禁令要强行进行“宏聚变”试验,为了阻止女儿,林峰果断下令“摧毁聚变点”,向女儿所在的位置发射了导弹,但林云已经抢先一步引爆了试验。林峰对林云(宏聚变爆炸后已呈量子态,对人类来说只是一个幻影)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孩子,事情已经发生了,我们现在能做的,只是各自承担自己的责任了。把你的肩章和领徽摘下来吧,你现在是一个罪犯,不是军人了。”08作品:长篇小说《三体II:黑暗森林》,人物:章北海的父亲职业:军人(将军)名言:“要多想。”国创动画《我的三体:章北海传》片段(来源:Bilibili)父亲的一句“要多想”,让章北海想透了人类的最终命运。章北海在书中是个捉摸不透的人物,不仅读者对他捉摸不透,书中人物也都对他捉摸不透,他的想法只有他自己知道,因此他是一个未被正式冠名的“面壁者”,被粉丝们誉为“面壁者五号”。他想透了人类最终的命运,并隐藏了自己最深的想法,因此在太空舰队即将遭遇三体探测器“水滴”的毁灭性打击时(两千艘太空战舰像一挂鞭炮一样被炸毁),他得以“绑架”一艘太空战舰逃走,连同追击他的四艘战舰一起,为人类在宇宙中保留了仅存的火种(另外有两艘战舰幸存)。是什么造就了章北海?书中这样说:父子之间的沉默要比语言传递更多的信息,从小到大,父亲是用沉默而不是语言教育他的,语言只是沉默的标点符号,正是这种父亲的沉默造就了今日的章北海。当章北海加入太空军后,向父亲请教“我该怎么办”时,父亲说:“要多想。”章北海觉得这三个字超过了三万字的信息量。但因为问题太重要了,他又问:“想了之后呢?”父亲的回答是:“北海,我只能告诉你那以前要多想。”儿子心里感觉到“您说得很清楚了,我的心都听懂了”。但读者已经彻底懵圈了。阁主在此不过多剧透,简单地说,一位告诉儿子“要多想”的父亲,使儿子成为了“新人类的父亲”。感兴趣的读者一定要去读原著。09作品:长篇小说《三体II:黑暗森林》,人物:罗辑职业:大学社会学讲师名言:“她知道明天太阳还会升起来的。”罗辑对三体世界建立威慑(图源:《三体艺术插画集》)“当然不害怕,她知道明天太阳还会升起来的。”这是《三体II:黑暗森林》这部小说的最后一句话,是男主人公罗辑回答三体人的问题:“太阳快落下去了,你们的孩子居然不害怕”时说的。是的,当人们有确信的希望和未来时,当然会无所畏惧。“太阳”在《三体I》和《三体II》中都有明确的寓意,即“人类的未来”。比如《三体I》的最后一句话,由叶文洁之口说出的“这是人类的落日……”,是在人类得知“三体世界已经向地球发送了两个智子”、“三体舰队已经向地球出发”等事实之后,对人类的未来完全失去掌控的情况下的悲叹。对照来看,《三体II:黑暗森林》的最后这句话正是人类重拾希望、面对未来的信心,这是因为罗辑成功地对三体人实施了威慑,从而改变了地球的命运。罗辑作为父亲的“戏份”并不多,严格来说,有情节有对话的只有书的结尾这“一场戏”,他与女儿和妻子在引力波天线下的草地上沐浴着夕阳,感受着幸福与快乐。但这个人物从一个花花公子最终成长为以一己之力与三体人抗衡的“面壁者”和手握两个文明的“执剑人”,保护妻子和女儿正是他的初衷和动力。所以,他是一位父亲戏份最少,而给人类带来收益最大的父亲。阁主目前还没把刘慈欣的作品全部读完,因此这个“父亲专辑”可能整理得并不完全,欢迎补充。
如果说这是一份父亲节的礼物,未免有些沉重,父亲可能也看不太懂。这只是一份对父亲的敬意,从每一位父亲身上,我们看到了“父爱如山”的力量。--往期推荐--有一首歌,秒杀一切赞颂母亲的文艺作品从本土科幻《乡村教师》到美国卡通《头脑特工队》,兼及《三体》欢迎转发推荐
欢迎点亮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