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预防综合考试大纲20

时间:2020-8-2 11:22:43 来源:矽肺

白癜风如何治好 https://m-mip.39.net/nk/mipso_6983854.html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一章营养学基础第一节概述.食物成分2.人体营养需要第二节分子生物学在营养学中的应用.分子营养学概述2.营养素对基因表达的调控3.营养素对基因结构和稳定性的影响4.基因多态性对营养素吸收、代谢和利用的影响5.营养素与基因相互作用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第三节流行病学在营养学中的应用.营养流行病学概述2.膳食暴露的测量3.营养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第四节蛋白质.氨基酸2.蛋白质的功能3.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和代谢4.食物蛋白质营养学评价5.蛋白质营养不良及营养状况评价6.蛋白质的参考摄入量及食物来源第五节脂类.脂肪及其功能2.脂肪酸的分类及功能3.类脂及其功能4.脂类的消化、吸收及转运5.膳食脂肪的营养学评价6.脂类参考摄入量及食物来源第六节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的分类2.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及功能3.碳水化合物的参考摄入量及食物来源第七节能量.人体的能量消耗2.人体一日能量需要量的确定3.能量摄入的调节4.能量参考摄入量及食物来源第八节矿物质和维生素.钙、磷、镁、铁、锌、硒、铬、碘2.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B、维生素B2、烟酸、泛酸、维生素B6、生物素、叶酸、维生素B2、维生素C第二章食物中的生物活性成分第一节概述.植物化学物的分类2.植物化学物的生物活性3.植物化学物吸收、代谢与排泄第二节类胡萝卜素结构、分类与生物学作用第三节植物固醇结构、分类与生物学作用第四节皂苷类化合物结构、分类与生物学作用第五节芥子油苷结构、分类与生物学作用第六节多酚类化合物结构、分类与生物学作用第七节蛋白酶抑制剂结构、分类与生物学作用第八节单萜类结构、分类与生物学作用第九节植物雌激素结构、分类与生物学作用第十节有机硫化物结构、分类与生物学作用第十一节植酸结构、分类与生物学作用第十二节其他动物性来源的生物活性成分.辅酶Q2.硫辛酸3.褪黑素第三章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第一节食物营养价值的评价及意义.食物营养价值的评价及常用指标2.评价食物营养价值的意义第二节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谷类及薯类2.豆类及其制品3.蔬菜、水果类4.畜、禽、水产品5.乳及乳制品6.蛋类及其制品7.坚果类第三节食物营养价值的影响因素.加工对食物营养价值的影响2.烹调对食物营养价值的影响3.食物保藏对食物营养价值的影响第四节食物成分数据库.概述2.食物成分数据库概念和基本原则3.食物成分主要研究内容和出版4.食物成分数据应用第四章公共营养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居民营养状况调查.营养调查的目的、内容与组织2.营养调查方法3.营养调查结果的分析评价第三节公共营养监测.营养监测概述2.营养监测系统3.营养监测内容第四节营养干预.营养教育2.营养配餐与食谱制定3.食品强化与新资源食品开发4.慢性病的营养干预第五节保证居民膳食营养的政策措施.中国居民膳食营养与健康现状2.膳食结构对居民健康的影响3.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与平衡膳食宝塔4.食品营养标签5.营养改善工作管理办法与营养立法第五章特殊人群的营养第一节孕妇和乳母的营养与膳食.孕妇2.乳母第二节特殊年龄人群的营养与膳食.婴幼儿营养与膳食2.学龄前儿童营养与膳食3.学龄儿童的营养与膳食4.青少年营养与膳食5.老年营养与膳食第三节运动员的营养与膳食.运动员的生理特点2.运动员的营养需要3.不同运动项目的营养需要4.运动员膳食第四节特殊环境人群的营养与膳食.高温环境人群的营养与膳食2.低温环境人群的营养与膳食3.高原环境人群的营养与膳食4.接触化学毒物人群的营养与膳食5.接触电离辐射人群的营养与膳食第六章临床营养第一节病人的营养状况评价.膳食营养评价2.人体测量3.临床检查与实验室检查第二节病人膳食管理.基本膳食2.治疗膳食3.诊断和代谢膳食第三节围手术期营养.围手术期概念2.围手术期病人的营养第四节肠内与肠外营养.肠内营养2.肠外营养3.从肠外营养过渡到肠内营养第七章营养与营养相关疾病第一节营养与肥胖.营养与肥胖的关系2.肥胖的营养防治第二节营养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营养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2.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营养防治第三节营养与高血压.营养与高血压的关系2.高血压的营养防治第四节营养糖尿病.营养与糖尿病的关系.2.糖尿病的营养防治第五节营养与痛风.营养与痛风的关系2.痛风的营养防治第六节营养与免疫性疾病.营养与免疫功能2.营养与继发性免疫缺陷病第七节营养与癌症.营养与癌症的关系2.癌症的营养防治第八章食品污染及其预防第一节食品的微生物污染及其预防..食品中微生物生长的条件.2.食品的细菌污染3.真菌与真菌毒素对食品的污染及其预防.4.食品的腐败变质5.防止食品腐败变质的措施第二节食品的化学性污染及其预防.农药和兽药的残留及其预防2.有毒金属污染及其预防3.N-亚硝基化合物污染及其预防4.多环芳烃化合物污染及其预防5.杂环胺类化合物污染及其预防6.氯丙醇的污染及其预防7.丙烯酰胺污染及其预防8.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的污染及其预防第三节食品的物理性污染及其预防.食品的放射性污染及其预防2.食品的杂物污染及其预防第九章食品添加剂及其管理第一节食品添加剂概述.食品添加剂的定义2.食品添加剂的分类3.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要求4.食品添加剂的卫生管理第二节各类食品添加剂.酸度调节剂2.抗氧化剂3.漂白剂4.着色剂5.护色剂6.酶制剂7.增味剂8.防腐剂9.甜味剂第十章各类食品卫生及其管理第一节粮豆、蔬菜、水果的卫生及管理.粮豆的卫生及管理2.蔬菜、水果的卫生及管理第二节畜、禽及鱼类食品的卫生及管理.畜肉的卫生及管理2.禽肉蛋类食品的卫生及管理3.鱼类食品的卫生及管理第三节奶及奶制品的卫生及管理.鲜奶的卫生管理2.奶类的卫生管理3.奶制品的卫生管理第四节食用油脂的卫生及管理.食用油脂的生产特点2.食用油脂的主要卫生学问题3.食用油脂生产的卫生要求4.食用油脂的卫生管理第五节罐头食品的卫生及管理.罐头食品的生产特点及分类2.罐头食品生产的卫生要求3.罐头食品的卫生管理第六节饮料酒的卫生及管理.饮料酒的生产特点及分类2.饮料酒的卫生学问题3.饮料酒生产的卫生要求4.饮料酒的卫生管理第七节冷冻饮品与饮料的卫生及管理.冷冻饮品与饮料的分类2.冷冻饮品与饮料生产的卫生要求3.冷冻饮品和饮料的卫生管理.第八节保健食品的卫生及管理.保健食品的分类及特征2.保健食品的卫生监督与管理.第九节其他食品的卫生及管理.调味品的卫生及管理2.糕点、面包类食品的卫生及管理3.食糖、蜂蜜、糖果的卫生及管理4.方便食品的卫生及管理5.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的卫生及管理第十一章食源性疾病及其预防第一节食源性疾病.食源性疾病概述2.人兽共患传染病3.食物过敏4.食物中毒第二节细菌性食物中毒.概述2.沙门菌食物中毒3.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4.李斯特菌食物中毒5.大肠埃希菌食物中毒6.变形杆菌食物中毒7.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8.肉毒梭菌食物中毒9.志贺菌食物中毒0.空肠弯曲菌食物中毒.其他细菌性食物中毒第三节真菌毒素和霉变食品中毒.赤霉病麦中毒2.霉变甘蔗中毒第四节有毒动、植物中毒.河豚中毒2.鱼类引起的组胺中毒3.麻痹性贝类中毒4.毒蕈中毒5.含氰苷类食物中毒6.粗制棉籽油棉酚中毒7.其他有毒动植物中毒第五节化学性食物中毒.亚硝酸盐中毒2.砷中毒3.有机磷农药中毒4.锌中毒第六节食物中毒调查处理.做好食物中毒调查处理的经常性准备2.落实食物中毒报告制度3.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4.食物中毒调查处理程序与方法第十二章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及风险评估第一节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对受试物的要求2.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实验内容3.不同受试物选择毒性试验的原则4.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试验的目的和结果判定5.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时需要考虑的因素第二节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术语和定义2.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有关规定第十三章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第一节概述.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概念2.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3.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内容第二节食品安全法律体系.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构成2.食品安全法调整的法律关系3.食品安全法律规范第三节食品安全标准.食品安全标准的概念、性质和意义2.食品安全标准的分类3.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4.国际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概况第四节食品生产加工过程的安全管理.概述2.食品良好生产规范(GHP)3.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第五节其他行业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食品市场的卫生监督管理2.餐饮业的食品安全管理环境卫生学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环境与健康的关系第一节人类的环境第二节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第三节环境改变与机体反应的基本特征第四节自然环境与健康第五节环境污染与健康第六节环境与健康关系的研究方法第七节健康危险度评价第三章大气卫生第一节大气的特征及其卫生学意义第二节大气污染及大气污染物的转归第三节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第四节大气中主要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第五节大气质量标准第六节大气污染对健康影响的调查和监测第七节大气卫生防护措施第八节大气卫生监督和管理第四章水体卫生第一节水资源的种类及其卫生学特征第二节水质的性状和评价指标第三节水体的污染源和污染物第四节水体的污染、自净和污染物的转归第五节水体污染的危害第六节水环境标准第七节水体卫生防护第八节水体污染的卫生调查、监测和监督第五章饮用水卫生第一节饮用水的卫生学意义第二节饮用水与健康第三节生活饮用水标准及用水量标准第四节集中式给水第五节分散式给水第六节涉水产品的卫生要求第七节饮用水卫生的调查、监测和监督第六章土壤卫生第一节土壤环境特征第二节土壤的污染、自净及污染物的转归第三节土壤污染对健康的影响第四节土壤质量标准及固体废物控制标准第五节土壤卫生防护第六节土壤卫生监督与监测第七章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第八章环境污染性疾病第九章住宅与办公场所卫生第十章公共场所卫生第十一章城乡规划卫生第十二章环境质量评价第十三章家用化学品卫生第十四章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及其应急处理流行病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流行病学的定义.定义和特征2.研究内容第二节流行病学研究方法.观察法2.实验流行病学3.理论流行病学第三节流行病学的任务.研究疾病或健康的的人群分布2.探讨疾病的病因和影响流行的因素3.疾病的自然史研究4.疾病的监察5.疾病的控制对策制定6.疾病控制效果的评价第四节流行病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与临床学科的关系2.与基础学科的关系3.与卫生统计学的关系4.与非医学学科的关系第二章疾病的分布第一节人群分布.年龄、性别、职业2.民族与种族、婚姻与家庭、宗教、行为生活方式3.流动人口第二节时间分布.短期波动2.季节性3.周期性4.长期趋势第三节地区分布.国家间与国家内2.城乡3.地方聚集性4.地方性疾病、地方性、自然地方性疾病、自然疫源性疾病第四节人群、时间、地点分布的综合描述.移民流行病学定义2.移民流行病学应用第三章疾病分布的常用测量指标第一节指标的类型和性质.率(频率与概率)2.相对比和构成比第二节疾病测量指标.发病指标:发病率、发病密度、罹病率、患病率、感染率、续发率2.死亡指标:死亡率、死亡专率、病死率、生存率、累积死亡率、超额死亡率、标准化死亡比第三节各指标的联系与区别.发病率与患病率的区别2.发病率、患病率与病程的关系3.病死率与发病率、死亡率的关系第四节疾病的流行强度.散发2.暴发3.流行,大流行第四章描述性研究第一节现况研究.概念2.目的与应用3.种类()普查:概念、目的、开展条件、优缺点(2)抽样调查:概念、主要用途、抽样方法、抽样误差、样本量、优缺点4.常见偏倚及控制第二节筛检.定义2.主要目的及用途3.分类4.评价指标:()真实性:灵敏度、特异度、假阳性率、假阴性率、约登指数、似然比、筛检标准的确定、联合试验(2)可靠性:概念、影响因素、评价可靠性的方法和指标(3)收益:预测值、生物学效果评价、效益评价、人群疾病筛检的评价第三节生态学研究.定义2.应用3.局限性第五章病例对照研究第一节基本原理.概念第二节用途.广泛地探索疾病的可疑危险因素2.深入检验某个或某几个病因假说3.为前瞻性队列研究提供明确的病因线索第三节设计与实施.病例与对照的来源与选择2.病例与对照的匹配3.样本含量4.研究因素的选择5.计划和执行第四节资料整理与分析.资料整理2.资料分析:()统计描述(2)统计推断:暴露率检验、OR、OR95%可信区间、配对病例对照研究的资料分析、分层分析第五节偏倚及其控制方法.选择偏倚2.信息偏倚3.混杂偏倚第六节优点与局限性第六章队列研究第一节基本原理.队列研究的定义第二节队列研究的类型.前瞻性队列研究2.回顾性队列研究3.双向性队列研究第三节设计.研究人群的选择2.资料的收集3.样本大小的确定第四节资料分析.率的计算2.常用危险度指标:()发病率和发病密度(2)相对危险度(3)归因危险度和归因危险度百分比(4)人群归因危险度和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5)标准化死亡比第五节偏倚及控制方法.选择偏倚2.信息偏倚3.混杂偏倚第六节优点与局限性第七章流行病学实验第一节概述.实验流行病学的定义、分类、用途和优缺点第二节设计.实验目的的确定2.实验对象的选择3.实验现场的确定4.样本大小估计5.随机化分组的原理、方法和应用6.设立对照的目的、原理和方法7.盲法的原理和应用8.类实验第三节资料分析.排除2.退出3.实验效果的评价指标:()预防效果的评价指标(2)治疗效果的评价指标第四节应注意的问题.医德问题2.预实验第八章病因和病因研究第一节病因的概念和模型.病因概念的发展2.病因模型及其演变3.充分病因和必要病因第二节病因研究的方法和技术.病因研究的方法和步骤2.工作假设的形成和验证第三节病因推断.关联的解释2.病因推断准则第九章传染病流行病学第一节传染病发生和传播的基本条件.病原体2.宿主3.传染过程及感染谱第二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传染源()病人作为传染源的分类及意义(2)病原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分类及意义(3)受感染动物作为传染源的分类及意义2.传播途径()各种传播途径的概念(2)各种传播途径的传播特点(3)各种传播途径的意义3.人群易感性()人群易感性的定义(2)影响人群易感性升高的因素(3)影响人群易感性降低的因素(4)人群易感性与传染病流行的关系4.疫源地和流行过程()疫源地定义、形成条件和消灭条件(2)流行过程5.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自然因素(2)社会因素第三节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策略2.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措施:()疫情报告(2)针对传染源的措施(3)针对传播途径的措施(4)针对人群易感性的措施(5)针对暴发流行时的紧急措施医学统计学第一章绪论一、医学统计学的含义二、医学统计的工作的基本步骤三、医学统计资料的类型四、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总体与样本2.同质与变异3.变量与资料4.参数与统计量5.误差第二章医学研究统计设计概述一、医学研究设计.医学研究的目的与意义2.医学研究的基本步骤二、实验性研究统计设计概念.实验设计的基本要素2.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三、观察性研究统计设计概念.普查和抽样调查2.随机抽样方法第三章统计描述一、频数分布.计量资料的频数分布2.计数资料和等级资料的频数分布3.频数分布表的作用4.频数分布图的作用二、计量资料的统计描述.集中趋势的描述:算术均数、几何均数、中位数、百分位数2.离散趋势的描述:极差、四分位数间距、方差与标准差、变异系数3.分布形状:偏态和峰态三、分类资料的统计描述.常用的相对数指标2.应用相对数指标的注意事项3.常用统计指标四、统计图表.统计表2.统计图第四章常见的概率分布一、随机事件与概率二、二项分布和Poisson分布概念和特征及应用三、正态分布.正态分布的概念和特征2.正态分布的应用3.正态性检验第五章参数估计一、抽样分布与抽样误差.样本均数的抽样分布与抽样误差2.样本率的抽样分布与抽样误差第六章假设检验一、假设检验的概念二、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三、假设检验的两类错误四、双侧检验与单侧检验五、假设检验的统计意义与实际意义.假设检验的统计意义2.假设检验的实际意义第七章两样本均数比较的假设检验一、单样本均数的t检验二、配对样本均数的t检验三、两独立样本均数的t检验四、正态性检验和两样本的方差的齐性检验第八章多个样本均数比较的假设检验一、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与应用条件.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2.方差分析的应用条件二、完全随机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三、随机区组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四、多个样本均数间的多重比较五、多样本方差的Bartlett检验和Levene检验第九章行列表资料的假设检验一、四格表资料的χ2检验.χ2检验的基本思想2.四格表资料的χ2检验3.交叉分类2×2表关联性分析二、配对四格表资料的检验.配对四格表资料的观察结果有无差异的检验2.配对四格表资料的关联性分析三、行×列表资料的χ2检验.多个样本率的比较2.两组或多组构成比的比较3.行×列表分类资料的关联性分析四、行×列表资料的χ2检验的注意事项第十章基于秩次的假设检验方法一、配对设计资料的符号秩和检验二、单样本资料的符号秩和检验三、完全随机设计两独立样本的秩和检验.两组计量资料的秩和检验2.两组等级资料的秩和检验四、完全随机设计多个独立样本的秩和检验.多组计量资料的秩和检验2.多组等级资料的秩和检验五、随机区组设计资料的秩和检验第十一章简单线性回归分析一、简单线性回归.线性回归的概念2.回归参数的估计3.回归模型及参数的统计推断二、线性回归的应用.总体回归线的95%置信带2.个体Y值的容许区间三、残差分析四、回归分析应用的注意事项第十二章线性相关一、直线相关.直线相关的意义2.直线相关系数的定义和意义3.直线相关系数的计算和检验二、Spearman秩相关三、线性回归直线相关的区别与联系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第一章概论第一节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发展史及内容.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概念及发展史2.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内容第二节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医学基础和研究方法.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医学基础2.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研究方法第三节职业与健康.职业性有害因素2.职业与健康3.我国职业性有害因素和健康损害的特点4.职业损害的三级预防第四节我国职业卫生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职业性有害因素分布广、种类多,职业危害转嫁严重2.“进城务工人员”和一些特殊人群职业卫生问题严重3.职业紧张和心理障碍发生频率上升4.职业伤害与职业卫生突发事件频发5.职业安全、职业卫生和环境保护融合6.新理论和新技术在职业卫生中的应用第二章职业生理、职业心理与职业工效学第一节职业生理学.体力劳动过程的生理变化与适应2.脑力劳动过程的生理变化与适应3.劳动负荷的评价4.作业能力第二节职业心理学.与职业有关的心理因素2.职业紧张3.心身疾病4.职业心理健康促进第三节职业工效学.时间动作分析2.工作过程的生物力学3.人体测量及应用4.机器和工作环境5.工效学相关疾患第三章职业性有害因素与健康损害第一节生产性毒物与职业中毒.概述2.金属与类金属3.刺激性气体4.窒息性气体5.有机溶剂6.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7.高分子化台物8.农药第二节生产性粉尘与尘肺.概述2.游离二氧化硅粉尘与矽肺3.煤矿粉尘与煤工尘肺4.硅酸盐尘与硅酸盐尘肺5.其他粉尘与尘肺6.有机粉尘及其所致肺部疾患第三节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物理性有害因素概述2.不良气象条件3.噪声4.振动5.非电离辐射和电离辐射第四节生物性有害因素所致职业性损害.概述2.炭疽3.布鲁司杆菌病4.职业性森林脑炎第五节职业性有害因素所致其他职业病.概述2.职业性皮肤病3.职业性肿瘤4.职业性五官疾病第六节职业伤害.概述2.常见职业伤害事故类型及其危险因素3.职业伤害的调查与评估第四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与评价第一节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职业性有害因素识别的原理2.职业性有害因素识别的基本方法3.职业性有害因素识别的内容第二节职业环境监测.概述2.监测对象的确定3.空气样品采集4.采样方式5.监测策略第三节生物监测.生物标志物与生物监测2.生物监测的特点3.生物监测策略4.生物接触限值5.生物监测结果的解释及局限性第四节职业卫生调查.职业卫生调查形式2.职业卫生调查步骤3.职业卫生调查示例第五节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评价.职业病危害预评价2.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3.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4.有害作业分级评价5.职业有害因素接触评估与危险度评价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第一节职业卫生法律法规与监督管理.职业病防治法2.职业病防治法相关配套法规与规章3.职业卫生标准4.职业卫生标准的应用第二节职业卫生工程技术.工业通风2.工业除尘3.空气调节与净化4.工业噪声与振动控制5.采光与照明第三节个人防护用品.防护头盔,眼镜,面罩,防护服和防护鞋2.呼吸防护器3.防噪声用具4.皮肤防护用品5.复合防护用品第四节职业卫生保健.职业生命质量2.职业卫生服务3.作业场所健康促进第五节职业健康监护.医学监护2.职业健康监护信息管理3.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第六节职业安全管理.概述2.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与事故预防对策3.职业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第六章主要行业的职业卫生第一节概述.传统行业2.新兴产业第二节矿山及冶炼行业的职业卫生.矿山开采行业职业卫生2.黑色金属冶炼行业职业卫生3.有色金属冶炼行业职业卫生第三节建筑行业职业卫生.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的职业卫生2.建筑安装业职业卫生3.建筑装饰业职业卫生第四节机器制造行业职业卫生.铸造行业的职业卫生2.锻压行业的职业卫生3.热处理行业的职业卫生4.机械加工和机器装配行业的职业卫生第五节化学化工行业职业卫生.化学原料制造业职业卫生2.化学制品制造业职业卫生3.化学医药制造业职业卫生4.其他化学产品制造业职业卫生第六节新兴产业职业卫生.航天航空行业职业卫生2.信息产业的职业卫生3.纳米材料及纳米技术更多考研信息、资料预防医学考研资料[长按识别QQ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odwm.com/xfyh/11244.html
热点排行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精彩推荐
  • 没有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相关导读
    矽肺病的症状

    临床表现有3种形式:慢性矽肺、急性矽肺和介于两者之间的加速性……【查看详情】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