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赵鸿飞通讯员吴璨
再正常不过的一呼一吸,对于终末期肺病患者来说,却是一种奢望。
近日,医院在获得器官移植资质后,顺利开展了两例双肺移植手术,“中国肺移植第一人”、浙江大医院副院长陈静瑜教授与医院肺移植专家团队共同为重症肺纤维化患者小杨(化名)和矽肺三期患者老曾(化名)进行了双肺移植手术。两位患者均在术后短时间内进入快速康复通道。
据悉,这两次手术也是继年该院开展深圳市第一例双肺移植手术之后,深圳市的第二、第三例成功的双肺移植手术。
年仅30岁,他的肺部像两块“石头”
“患者于年2月被查出了‘肺纤维化’,他每2个月就因为喘不过来气,去看医生甚至住院,每份胸部CT都提示他的肺纤维化快速进展。直到去年12月的时候,他的检查显示,正常的肺已经不到10%了。”医院胸外科主任王光锁介绍。
所谓肺纤维化,简单来说就是原本充满弹性的肺逐渐变成了两块石头,既很难膨胀,也很难氧合。明明在平原,喘气却比高原还艰难。到决定进行肺移植手术前,杨先生单是平地走两步路都变得十分艰难,必须24小时吸氧。
医院医生检查和建议,年仅30岁的杨先生决定接受肺移植手术。年12月19日,杨先生乘坐了27个小时的救护车来到医院。经过5天的等待,他等到了一例爱心捐献肺源,成功完成肺移植手术。
从手术台上醒来后,小杨告诉医生,“之前的我像是随时都会坠入深渊,如今终于被你们‘从悬崖边上’拉了回来,感谢你们。”
经过管理团队努力,小杨在移植手术后的15个小时顺利拔除ECMO(人工心肺机),18个小时后拔除气管插管。术后第二天,他开始康复运动;第三天已经可以下床走动,进入快速康复期。
重获新生的小杨带着家人在深圳过年
正常切肺20分钟,他的肺切下来花了两个小时
年1月20日,医院肺移植团队又马不停蹄地进行了第二例双肺移植手术,鲜活的双肺在矽肺三期患者老曾(化名)的身体内“上岗”。
“更换前后,就好比一个在地下、一个在天上的区别,我终于可以自由地呼吸了!”老曾说。
王光锁介绍,老曾的手术难度要比之前小杨的手术高10倍左右。“老曾不仅有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而且双侧肺门结构挛缩、变形、狭窄、扭曲,就像水泥把砂石都浇灌在一起一样,麻醉和手术难度相当高,病肺切除和植入过程艰难,麻醉循环呼吸管理难度巨大。”
中国有着全世界最大的尘肺群体,这个特殊群体的肺移植手术在中国大多由陈静瑜教授主刀,“这次手术难度是第一例的10倍”,陈静瑜教授说,“肺纤维化的病人,肺部切下来10-20分钟就能完成,但切尘肺,得要2-3个小时”。
在陈静瑜教授团队和医院肺移植团队的强大实力加持下,手术历时8小时02分,顺利完成。
第二例肺移植术中,患者的输血量毫升
老曾术后恢复也很顺利。手术当天17时,他转入ICU二区;术后25小时撤离ECMO;术后86.5小时拔出气管插管,进入快速康复通道。
小杨来ICU看望老曾,为他加油打气
重启肺移植,迅速组建肺移植跨学科融合团队
2月8日,医院召开了一场隆重的仪式,祝贺小杨康复出院,并邀请他成为该院的肺移植宣传形象大使。活动现场,小杨和他的家人再次表达了对陈静瑜教授、医院、王光锁主任以及参与其治疗的所有医护人员、宁夏商会及银川驻深圳办事处和深圳市红十字会协调员的感谢。小杨还在现场展示了“肺移植康复日记”,每一篇日记都是一段难忘的回忆,记录了他的疾病治疗进程,记录了他回归健康呼吸的每个细节。肺移植后咳出第一口痰,从重症监护室顺利转到普通病房,身体状态逐渐恢复后去重症监护室看望病友老曾……日记承载了小杨获得重生的心路历程,小杨感激地说:“看到重生的我们,我真的不知道怎么感谢医护人员,所以我一定帮助更多需要的人。谁都有不想生病,但是有病一定要勇敢面对,所以一定要加油。”
“我想告诉那些正在经历病痛折磨的病友们,请不要放弃希望”,小杨充满信心地说,“有一群医务工作者,他们用自己的知识和汗水,为我们守护着生命的希望。”
肺移植手术是外科手术中“皇冠上的宝石”,在所有器官移植手术中难度最高,对医院综合实力要求也更高。医院重启器官移植工作,全院上下共同协作,医院的强大实力,在短时间内组建了肺移植跨学科融合团队,包括胸外科、重症医学科、呼吸内科、麻醉科、心外科、康复科和营养科等多个科室共同协作,为终末期肺病患者保驾护航。
不仅如此,少有人知道,21世纪初当中国器官移植手术还在零星开展状态时,医院已经在这个领域有了一些前沿性的探索。
年医院开展了深圳首例大器官移植手术,目前仍是深圳市唯一完成过心、肺、肝、肾医院。在年和年,医院执行了全市第一例和第二例肺移植手术。巧合的是,当时负责第一例手术的医生就是陈静瑜,以及时任医院胸外科前任主任王正。
年医院开展深圳首例肺移植手术
医院院长耿庆山表示:“我们的最大心愿,就是让更多终末期疾病患者实现‘移植不出深圳’。医院将在团队良好的技术基础上继续创新发展,全力推进移植医学中心建设。”
医院院长耿庆山
在中国器官捐献历史上,深圳曾写下浓重一笔
在讨论器官移植手术水平的时候,绝不能忘记器官捐献的重要性。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工作委员会(ODTC)委员、器官移植专家陈忠华教授表示,自己多年前就来到过深圳,深圳是一座敢于创新、敢为人先的城市。
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工作委员会(ODTC)委员、器官移植专家陈忠华教授
近期,国务院公布了《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条例》,自年5月1日起施行,而深圳早在年通过全国第一部地方性《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条例》,并于年在医院开展了全国首例国际标准化脑死亡爱心捐献的肺移植,实现了器官捐献的零突破。
不仅如此,年深圳成立全国首个红十字会领导下的器官捐献办公室,陈忠华教授义务兼任主任。同年,深圳航空也成为全国首个为人体器官及角膜转运开通绿色通道的航空公司。
器官捐献工作推动的同时,器官移植的工作在中国也有了快速的发展,其中肺移植手术发展仍有不平衡。陈静瑜教授介绍,目前他带领的无锡肺移植中心和浙大二院肺移植中心已成为全球5大肺移植中心,去年分别完成了例和例手术,去年全国总计完成了多例,而这个数据对比美国去年多例的数据来看,中国还有大量终末期肺病患者没有得到及时的救治,中国移植数量相较于人口基础而言,大大不足。未来在人才培养、团队建设和肺移植科普方面依然任重道远。
终末期肺病与肺移植联合门诊与亚专科建设
目前,医院还有三名需要做肺移植手术的患者,已收治入院,正在等待合适的肺源。
据悉,医院于年底开设了终末期肺病与肺移植联合门诊,由胸外科和呼吸内科联合出诊。依托深圳市呼吸疾病研究所和重症医学科、麻醉科等全院各科室,为肺移植受者围手术期进行多学科协同管理,为广大终末期肺病患者开通了解和咨询相关问题的通道、为肺移植术后受者随诊复查提供保障。
王光锁介绍,未来工作重点将聚焦搭建肺移植专家委员会和建设肺移植亚专科,汇集呼吸内科、胸外科、重症医学科和麻醉科等多个学科的专家团队,从患者评估、手术执行到术后管理和长期随访,提供全方位的医疗服务,确保患者在每个治疗阶段都能得到最优的医疗方案。另一方面,肺移植亚专科的建设将为肺移植手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同时与国内外知名肺移植中心的合作与交流,医院的临床能力和科研水平。
医院胸外科主任王光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