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黑石头的爱与恨煤的故事

时间:2020-8-18 13:50:19 来源:矽肺

煤有过但先有功

谈到煤,人们第一时间联想到的应该就是环境污染。是的,由于煤的燃烧,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微粒等危及地球生物和环境的物质被释放出来:二氧化碳,是地球上生物不可或缺的气体,但二氧化碳过量容易导致地球温室效应,使冰川逐渐融化,导致南北极动物处于生存危机;二氧化硫是酸雨的主要成分,而酸雨会增强湖泊和溪流的酸性,直接导致鱼儿死亡;一氧化碳是有毒气体,如果在一个密闭的空间里燃烧煤,其释放出的一氧化碳到达一定溶度的时候就会使人中毒身亡;微粒是悬浮在空气中的细小物质,它们一旦组合在一起,可能产生酸、毒性金属、微尘和污垢等,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最细小的颗粒可以溜过人体的防御线,它们先是让你打个喷嚏,然后就穿过你的鼻毛、支气管,想方设法进入你的肺部最隐秘、最敏感的角落,最后诱发肺部疾病。

据《黑石头的爱与恨:煤的故事》记载,在美国,死于燃煤的人比死于挖煤的人多得多:每年约有名煤矿工人死于矽肺病,而死于矿井事故的矿工最多也不过40人左右;美国每年死于煤之手的人数与死于交通事故的一样多(年是4.2万人),超过了被谋杀的(1.6万人)和死于艾滋病的(1.4万人)人数。

谈到没有煤的大自然环境,江浙沪一带的人们一定会怀念起去年的“G20蓝”来—去年9月,国家在浙江省杭州市召开G20峰会。为了保证峰会期间天蓝水清,浙江11个市以及长江三角洲区域内的其他城市采取一系列举措,减少空气污染。杭州主城区无钢铁企业、无燃煤发电机组。结果,真的还给了江浙沪地区一个湛蓝的天空、纯净的空气。遗憾的是,好景不长,会议结束后不久,江浙沪又恢复了“乌烟瘴气”的环境。

不过,尽管江浙沪环境“乌烟瘴气”,但还是为20世纪的伦敦人所羡慕的。伦敦曾被戏称为“雾都”,—年,由于煤的大量使用,伦敦起雾的频率显著增长。年,《泰晤士报》报道:“在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里,如果没有人造光,即使在窗前也不可能看书或写字。午前时分,在大街上几乎看不清两米开外的行人。”。《泰晤士报》天气专栏的一篇简讯写道:“所有的出行都很危险,对于步行穿越主要街道交叉口的人们来说更是如此。”由于这场大雾,到处可以看到重大交通事故现场悲哀和混乱的人群,医院也人满为患:马车撞上了灯柱或其他障碍物,公共马车或两轮载客马车撞倒了行人,骑马的人摔下马并被践踏,还有一列火车撞倒了一个正在铁轨上安置雾中交通灯的人。警察忙于安抚丢失了孩子的群众……此外,《泰晤士报》还报道了两位先生分别在两起事故中的死亡,他们先是摔倒在大街上,随即因“吸入雾气”而很快死去。由于报道了这两起因吸入雾气而导致的死亡,《泰晤士报》被两道重要的命令敕令停刊。

以上种种描述的都是煤的黑暗面,但是,煤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重大贡献。由于煤的出现,人类对于热量的使用可以较为任性——煤是可以储存的能源,比如想要做饭的时候就可以随时用,而不用再“靠天吃饭”,被动等待太阳的出现才能获取热量;随后,随着工业的发达,煤被用做火车的动力来源,也因此人类之间的交流和贸易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直到现在,煤也还在冬天为人类的取暖发挥作用,如果没有煤,相信很多人是能免于肺病等慢性疾病的折磨,却会很快被冻死。

《黑石头的爱与恨:煤的故事》作者巴巴拉·弗里兹以客观宏大的视角,揭示了煤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的巨大驱动力和致命破坏力。煤虽然具有许多缺陷,但却带领人类穿越了漫长的工业童年时代,最终赐予了人类力量来建设一个不再需要煤的世界。人类迫于生存环境的压力,逐渐倾向于用气替代煤,此时《黑石头的爱与恨:煤的故事》的出现,似乎是作者有意为煤著书立传,奉上功过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odwm.com/xfjc/11380.html
热点排行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精彩推荐
  • 没有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相关导读
    矽肺的饮食禁忌

    胡椒大辛大热食物。元代名医朱丹溪曾说:“胡椒性燥,大伤脾胃肺……【查看详情】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