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TNF-α单抗、HIV、肿瘤和器官移植等免疫受损患者,有较高的潜伏结核感染再活动风险(可增加3-4倍)。潜伏结核感染再活动的风险包括HIV感染、婴儿、医源性免疫抑制、矽肺、糖尿病、营养不良或低体重、吸烟每天1包以上及肿瘤化疗等。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常在免疫受损患者早期阶段发生,常由潜伏感染再激活或重新感染;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常免疫受损患者晚期阶段,表现隐匿,常发生在重度免疫抑制的狼疮患者中,多部位受累(肺、皮肤、软组织、淋巴结、骨、血播结核)。狼疮患者血播结核风险增加,有研究显示狼疮合并结核患者50%为血播结核。1.潜伏性结核感染筛查:(1)潜伏性结核感染诊断敏感性与外周血淋巴细胞高低相关,并随着淋巴细胞计数减低,敏感性显著下降。当外周血淋巴细胞/ml时,QFT-G方法诊断敏感性是88%,T-Spot敏感性是97%;当/ml时,QFT-G敏感性39%,T-Spot敏感性81%。(2)有浆膜腔积液的患者,干扰素释放实验敏感性下降,浆膜腔积液的T-spot检测敏感性和特异性好于外周血。
2.拟接受TNF-α抑制剂治疗的患者建议: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患者检测T-spot,T-spot较少受免疫抑制剂如激素的影响,干扰素释放实验与潜伏性结核感染临床危险的关系是强证据。结核菌素试验在免疫诱导的炎症性疾病中使用受限。因此建议:拟接受TNF-α抑制剂治疗的患者,在治疗前检查是否为潜伏性结核感染高危患者,考虑同时或连续检测结核菌素实验和干扰素释放实验,任何阳性结果应认为潜伏性结核感染的证据。
3.针对透析患者的建议:高危患者考虑连续检测结核菌素实验和干扰素释放实验,任何阳性结果应认为潜伏性结核感染的证据。QFT-GIT与潜伏性结核感染临床危险的关系是强证据。T-spot不具特征性,结核菌素试验受限。建议:考虑QFT-GIT作为检测的选择,不推荐使用结核菌素试验。
4.针对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包括造血干细胞移植,高危患者考虑连续检测结核菌素实验和干扰素释放实验,任何阳性结果应该被认为潜伏性结核感染的证据。干扰素释放实验与潜伏性结核感染临床危险因素间的关系是弱证据。T-spot较少受中性粒细胞减少和/或淋巴细胞减少影响,优先选择。若移植前获得,结核菌素试验有价值。考虑结核菌素试验作为检测的选择,不推荐干扰素释放实验作为常规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