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者老李有故事的人

时间:2016-11-23 19:52:53 来源:矽肺

人人都有故事,

这是[有故事的人]发表的第个故事

图片来源网络

这是一个关于一座城和一个人的故事,如果当初没有这座城,老李的命运也许不会是这样。但是世事难料,一座欣欣向荣的城市在短短的二十年的时间里就颓败下来,没能熬过两代人的发展。老李是开拓者其中的一个,这座城是他一手建起来的,除了这间房子他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而这间房子于他是不幸。老李是我的邻居,我能记录下来的只有这些,印象里的生活片段和这座城的片段。(张尛尛)

开拓者老李

?张尛尛

1

西北许多大的矿坑是在建国后发现的,军事保密的需要选择了这里。东北和中原的技术人员拖家带口前来,封存已久的地下资源让这些开拓者感到兴奋。老李是先锋开拓者,"铜城纪念碑"上有他的名字。他是有技术的人,带着工程队到西北扎根,要呆多久他从没思考过。

作为"一五计划"苏联的重点援建项目,白银公司和厂得到了外国专家的格外青睐,他们不仅帮这个刚从一片砂砾中醒过来的城市建了厂房还盖了楼房。一连排的红砖房,现在破败的不成样子,当时却是真真儿的风光。老李是第一批住进小红楼的人,这是国家对他的嘉奖。

那时设计的老房子低矮不突兀,每栋楼只有五层,一个单元分大中小三个户型,大的有七八十平米,小的只有四十,按照所在单位的个人级别和权力分配。在那时房子是一种身份的象征,现在也是。

和爸妈搬来的时候,我已上小学,因着离公司小学近,不用接送,图省事儿住在了这里。这座城凭借资源优势,发展势头强劲,为其职工子女建立了一整套独立的教育系统,从幼儿园到高中。这是一个封闭的城市,移民而来的人不必和当地人打交道,是他们主宰这座城的命运。大家都偏爱这座城市,金灿灿的金属浆液和日夜不停歇的工厂,给这里的人带来满足。照片上工作的老李神采奕奕,和回到家里的他不太一样。

夏天邻里聚集乘凉,老李不怎么说话,散了的时候,他总是一个人急急地走在前面,把李奶奶落下。平日里的他们也是,一前一后,看起来疏远。刚来的时候,我是不太敢靠近他的,但爸妈的离异让我偶得特殊照顾,两位老人尤其心疼我,常邀我去家里吃些好的,比如硬邦邦的水果糖和蒸好的槐花馍馍。老李家住二楼中间,西边人家的门上贴了一张锃亮的牌子"光荣军属";东边的人家是基督教徒,每年门上的对联格外新奇,我总要去探个究竟;只有他们家的门上什么都没有,光秃秃的。但这没什么,他家独有一个漂亮的院子,搭在一楼外凸的房顶上。老李把院子收拾得格外利落,花草繁茂。

2

在我印象里老李显老,个子不高,驼着背,经常戴着蓝色的帽子,有点像贝雷帽的那种工人帽,手里提个黑色皮包。他总是很用力地倒腾步子,走起路来黑色皮包叮当响,是铝制饭盒和勺子筷子碰撞的声音。每次听到这欢快的声音,我都会大声地打个招呼,他会顺势堆起皱纹回我一个笑脸,有一段时间我觉得他笑得真是太难看了,不过很干净。他是匠人,有手艺。这栋楼里只有他们家是一人上班,一人在家,这座城市要求人们的双职工身份,这样才能被看得起。李奶奶是病退下来的,矽肺病--是我们这里人常有的病,职业病。但她不瘦弱,身体臃肿,头发花白,看起来比老李年轻不少,就像小学课文里写的那样慈祥。她总是一个人在家,也从未见过儿孙出现在这栋楼里,没有人谈及这个话题。

李奶奶一个人在家的状况后来就不多见了,越来越多的人有闲暇陪她聊天,公司的效益没有以前那么好,不需要这么多人。第一代开拓者也退居二线,他们的子女大多没有离开这座城市,而是子承父业继承了这门手艺。听他们说,当时只有好学生才能去技校学习,学习不太好的才去读了高中。再后来这座城衰竭了,好学生下岗,差学生出去闯荡,这是后话。

跟老李熟络起来的我,喜欢腻着这个老头,总在他身后追着喊"李爷爷,李爷爷……"就为他能带我去后山挖个野菜或者去他的小菜园玩一会。小菜园是老李利用楼下的空地围起来的,种点茄子辣椒,倒也有些收成。那天他准备在小园子里种棵树,他邀我一起,用一个小破铲子。

"爷爷,这铲子该扔了吧,我拿我家的下来给你。"

"你知道这个,这么一点点材料,是通过多少人的手,才到了我们手上。"

我以为这是小气,后来才懂得这是匠人的珍惜,白银公司像一个巨大的眼球,老李他们是眼球里最深邃的部分。

我们种的是一棵香椿树,以前姥姥家楼下也种过香椿,这是一种不太好活的树,但每年收得香椿叶入菜的欣喜倒是值得这开始的付出了。从那以后,老李总提一个银白色的桶,楼上楼下的忙活,累了就站在树苗旁边点根烟,满足又自在地欣赏,就像照片里工作的他一样。

公司效益不好,老李闲在家里的时间明显多了许多,只是我不再像从前一样腻着他。这座城市死气沉沉的,我要离开这里就必须好好学习,更多的时间花在了课业上。

3

这栋楼里的大多数人家都搬走了,失了业,离开了这座投身建设的城市。白银公司和厂宣告破产,那一年,城市各街道拉起了显眼的条幅--"热烈庆祝白银市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我很讶异,为什么资源枯竭了要庆祝?没人问,也没人答。直到五月份槐花开满了城,李奶奶总会在这个时候邀我去家里吃槐花馍馍,她说:"来三楼,我们住三楼了。"

三楼,怎么舍得二楼的院子要住上三楼?况且年龄大了,徒增麻烦。那天的老李像个孩子,他说:"这二三层的房子我都买了,厂子土地转让了,咱这楼肯定能搬迁,以后这里就是公园。他们说的对,拆迁有的赚划算。还有,我儿子回来了。"

二楼带小院子的房间贴上了"囍"字,老李开始张罗儿子的婚事,两个老人眉开眼笑,三楼的房子虽破败,但老一辈的父母哪个不是把最好的留给子女。楼下的香椿树长了一些,老李得空会料理一下,周围的一小片菜园算是暂时搁置荒废了。老有所养,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

婚礼那天倒没什么印象,李家给邻里发了点喜糖,大家上前庆贺一番沾点喜气。新来的小两口不怎么跟大家打交道,听其他邻居的女人说,老李的儿子是监狱放出来的,二楼时不时锅碗瓢盆的摔打声,为这的议论添了些戏剧效果。

厂是军工厂,军事化管理,做军工的都知道一举一动都关系到国家的安全。老李的儿子就是这个厂的,是犯了纪律被抓进去。他出来的那一年,白银的博彩业发展地起劲儿,赶上城镇化,农地卖了钱,国家建了安置房,突然生出来的钱让周边的庄稼人有点无所适从。土地换来的钱都砸在赌场里,暴富到破产也就几个晚上的事,不免有些惹麻烦的人。老李的儿子就在赌场看场子,我常在早晨出门时遇见。

他不怒自威的神情让我有些不太敢亲近。婚礼之后,楼下的菜园继续荒废着,老李不干活了,朝九晚五出门归家,负责给单位看大门,一家人还得靠着他。李奶奶也不太常出来和大家闲聊,直到老李的儿媳妇大了肚子,娘俩才常到楼下晒晒太阳,融入那群是是非非的女人。大家都忙着为这小生命祝福,那些关于锅碗瓢盆的摔打声和过往的议论自然抛之脑后。

新生命的成长是不经意的,比起那棵不容易活的香椿树,这肚里的小生命日渐凸显。老李下班后总会老远地招呼她们回家,说是怕在外面呆久了,累着肚里的小孙子。

在这座熟人的城市,流言飞窜,那些个女人说:"这孩子不是李家亲生的孙子,时候不对,是男人蹲监狱时有的。"三楼的摔打声再次迎合了这些女人的心思。楼下的香椿树枯败了,瘦弱的枝干斜倚着杂乱的篱笆。

临近考试,我越起越早,天还没亮就会出门。那天走到二楼的时候,一阵刺鼻,在车上跟朋友叨唠两句,一天下来也就忘了。再回家的时候,看到地上的胶带,爸爸说:"警车来了,把整个楼道围了起来,救护车也来了,三死四命,老李的老伴,老李的儿子,老李的儿媳还有那个未出生的小生命。"早上的刺鼻味道,煤气中毒。李奶奶下来劝小两口,谁想老李的儿子剪断了煤气。

那些天我故意躲避着以防遇见。直到我下楼他上楼,正面相向,我说:"爷爷好。"他木讷的点了头。没有了原来的立净,邋遢的穿着发黄的衣裳,驼着背摇晃地走着。二楼就这样从我美好的记忆中变得有些阴森,暗黄的楼道,每一次经过都会心惊胆战。老李搬回了二楼,一个人住。

一年中大半的时间他都是一个人,厂子停产了,老李再不用去单位值班。金灿灿的浆液再不会夜以继日地流出,但也许孤独会。

4

我不知道他是怎样挨过了那些日子,这座城市的兴起和颓败改变了太多和他一样的家庭命运,人们从四处赶来建设,却从未料到会犯了什么忌讳,耽搁两代人的生活。只是,他可能是其中最不幸的一个。

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今年偶然遇见,老李已经完全是个小老头的样子,瘦骨嶙峋的,一笑满是堆起的皱纹。家乡的冬天气温回升的早,春天在我离开的时候有了些影子,我看见楼下菜园里有棵我不知道名字的树抽了芽。这座城市逐步向西扩建,这里变成了老城,传言说很快就要拆了,就和当初老李计划和期待的一样。

去机场的路上,我看到高速路入口处拉着显眼的条幅,上面写着--"热烈庆祝白银市资源枯竭型城市成功转型"。

作者:张尛尛

本文责编:丁丁、邱邱

版权为有故事的人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爱一旦发生,就永远不会消失

50人的被爱故事

他让我明白,优秀和混蛋也不过一面之隔

都是好妹妹——记一次女孩聚会

我的父亲是个招魂师「有鬼故事」

梁鸿:领回来的城里老婆|故事学院

人人都有故事

一个献给所有人的故事发表与分享平台

长按







































白癜风医院哪家最权威
北京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最有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odwm.com/jxfzz/1990.html
热点排行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精彩推荐
  • 没有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相关导读
    影响矽肺发生的因素

    1、空气中粉尘浓度中游离sio2含量 在环境粉尘中游离sio……【查看详情】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