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钢全面深化改革的最前沿——迁钢炼铁作业部,有一位中年男子,1米9的个头,笑声爽朗,被青工们亲切地称为涛哥,他是三高炉上料班班长张涛。深入了解涛哥后,就和大家聊聊他的五个“一”。
一本翻烂的书
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的张涛,从小受到广播和书本的影响,有着深深的雷锋情结。在今天三高炉上料班的会议室书柜里,赫然摆放着一本装订线都已经被翻断了的《雷锋》,这本书是张涛在辽宁抚顺雷锋纪念馆参观时买下来的。尽管雷锋同志的事迹已烂熟于心,但张涛仍然在返程的车上专心地读完了整本书。在合上书的时候,张涛决定,要把书放到班组里,让更多的同事们看到这本书,重新学习雷锋同志的先进事迹。回到班组,同事们看见张涛带回来的《雷锋》,有人滋滋有味地阅读,也有人不理解居然还有人把年假花在雷锋纪念馆里?云南、西藏、香港、马尔代夫,那么多美丽的去处,哪里不比雷锋纪念馆值得去?最终,打消这种疑虑、让更多人坐下来读这本书的,还是张涛在作业区学习活动中的一句话。张涛说,雷锋纪念馆建在抚顺市望花区雷锋路,雷锋精神就是一条路,无论经过多长时间,路一直都在,也一直都会有人在这条路上走下去。
如今,这本书已经被班组的职工们翻得断了装订线,页面也已残破,书中的事迹却以另外一种形式走进了这个班组。
一个有爱的药箱
走进三高炉上料班组,一个药箱引人注意,它是为班组职工和来三高炉上料区域工作的其他单位职工准备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小小的药箱里,感冒药、泻立停、创口贴、云南白药、消毒液等等一应俱全,有时还会备上几片降压药,而这些药,都是张涛自费买来的。说起药箱的来历,得从五年前说起。那时正值三高炉烘炉投产,张涛被抽调出来组建三高炉上料班。带着“要为世界一流钢铁大厂建设一座世界一流高炉”的誓言,张涛领着一队人马扑在了三高炉上料班。连续几十天人不卸甲、马不离鞍,一名职工患上了感冒。张涛的父母给他备的感冒药正好派上了用场。事后张涛想:工作任务重,少不了有个感冒发烧或是磕磕碰碰的,该为大伙准备点应急药。于是,小药箱就出现在了值班室里。有些职工觉得过意不去,便要一起出钱。张涛亮出他的大嗓门喊道:“不用,我自己也时常有个发烧感冒的,一顺手就买了。”其实,身强体壮的张涛,真的很少生病。
如今,不仅这个班组的职工在急需时能够有一份应急的药品,就连巡检的外包单位工人,甚至是路过的有需要的人,都能来这里贴一张创可贴、拿几片感冒药。
张涛对职工的关爱远不止一个药箱。年的一天,一名青工找到张涛,悲恸地说要请假,他的父亲遭遇车祸去世了。张涛立刻说,赶紧回家,你怎么回?这临时能买到车票吗?那名青工摇了摇头,说,我开车回吧。张涛看着他失魂落魄的样子,心中不忍又不安,立即安排另外一名职工陪他一起回家,两人轮流驾车,路上彼此照应。把人送走后,张涛的心里还是不踏实。“这名青工上班时间不长,虽然平时性格开朗,但骤遇变故,肯定需要有个能拿主意的人帮衬。”想到这里,张涛立即安排好工作,向作业区领导汇报了情况,得到同意后,张涛第二天辗转坐车来到那名同事的老家,一路换了四趟车,到达时已是凌晨两点半。那名青工在无人的车站里接到张涛时,再也忍不住,一声涛哥之后,泪如泉涌。张涛在那照顾了两天,待一切都安顿好,同事的情绪也稳定下来后,张涛才返回迁钢。回到单位后,张涛每天几个电话,询问情况,比自家人还上心。张涛还打听到这名青工爱好篮球,看他情绪低落的时候就找他聊聊篮球的话题,有时也结伴打两下。在张涛精心的呵护下,小伙子渡过了痛失亲人的日子,重新振作起来,成为生产的骨干。
一个“干净的心愿”
无论是设身处地为遭逢变故的青工设想,还是为退休的老职工举办告别宴,都是张涛细心所致。然而真正让张涛一分钟也不敢放松的,是让职工能够在一个干净的环境里工作的心愿。
上料班,承担的是为高炉运送原燃料的使命。职工从上道工序接到原燃料后,对其进行筛分。合格的矿石和焦炭,通过皮带,持续送进高炉。不能直接给高炉生产配用的焦炭,进行二次筛分。由于上班即是与高速运动的原燃料为伴,很多人干了一辈子上料工作的老职工,都习惯里每日下班时,挂着一张大黑脸。蓬蒿之中,能辨物色,这绝不是天经地义的事,张涛暗下决心。
清扫是第一道关,这么长的皮带,这么宽的区域,怎么办?带头干!张涛深知身先士卒才能三军用命,每天清晨,他坐最早的班车来,七点不到,就已经在上料区域里忙活了。轴承包、液压泵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它们不可能避免的成为积油、吸引尘土的重头,张涛带头擦。地面有时会洒落一些细小颗粒,张涛带头扫。
清扫只是一个开始,张涛还带着大家对所有可能造成污染的设备进行改造。三高炉投产之初,张涛经常对着运转正常的振动筛一盯就是半小时。不久,张涛拿出一张单子,上面是他亲手标注的三高炉上料区域36台振动筛在设计上的“漏灰之缝”。原来,振动筛在高速震动时产生的浮尘会从设备密封不严处跑出来,张涛担心这些浮尘会影响职工健康。随后,利用多次检修的机会,张涛带着大家用胶皮、螺丝将这些缝隙一一堵上,让浮尘不再肆虐。
原燃料经过皮带运输时,其中的小颗粒会在皮带上形成一定程度的粘连。当大块原燃料被送至下到工序后,粘连的小颗粒暴露于空气中经过皮带的震动就会飞扬起来。为了避免污染,设计者一般会在机头位置安装胶质或者皮质的刮料器,由于材质硬度等影响,刮料效果并不好,皮带上仍然会残留细小颗粒。为了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张涛参考了多家企业的皮带,甚至连生活中刮窗户的窗户刷、汽车雨刷器也不放过,最终他得出聚缘脂材质刮料器的刮料效果最佳的结论。材料解决了,张涛依然没有满足,他又想着对怎样尽量将刮料器与皮带的距离调整至最佳。经过多次与班组人员的讨论研究,他们在刮板侧面加上了龙门吊,有效调节了刮料器与皮带的距离,既不影响皮带使用,又能最大程度刮走粘连料,避免了浪费和浮尘。
三高炉设计之初,为露天的皮带修建了密闭通廊,没有密闭通廊的地方则用皮带除尘箱对其进行密封。在巡检中,张涛发现,在即将进入通廊处的一小段皮带,既没有通廊挡风,又没有除尘箱密闭。虽然该处有厂房建筑,但是由于风向的不稳定,偶尔仍然会有风刮进来。“在厂房四周加盖围墙?工程太大。加门窗?施工不便。”想来想去,张涛想出了一条最实用的办法,在连接通廊之前的一段皮带加上皮带除尘箱。最终,两条有此类情况的皮带都被加长了除尘箱,风再大也不能刮起扬尘了。
就这样,三高炉上料区域原本有机油的地方清洁如璧,地面上也没有一丝尘土。年,一位外单位的参观人员看到干净的地面、整洁的设备,不禁感叹“看到这里的一切,就看到了这里发生过的一切”。
一个把活干漂亮的信念
自打年进入首钢,张涛就开始了他守望一生的上料生涯。年来到迁钢。年三高炉建设期间,张涛扑在三高炉上料区域,不分昼夜、抓紧时间熟悉、调试设备。一个月下来,其他同事提醒他,涛哥,你这月还没回家吧?张涛嘿嘿一笑,何止是回家,那一个月张涛连宿舍也没顾得上回。
三炉开炉后,张涛依然每天围着皮带转。几个月的活干下来,大家伙都为炉况顺而高兴,张涛又琢磨起了心事。原来观察了几个月焦炭成份及冷热强度对高炉冶炼的影响后,他认为当时使用的规格为25mm的筛网的筛分效果并非最佳,如果调整为32mm效果更好。可是三高炉上料区域一共有块这样的筛网,换新筛网势必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枪打进来,炮轰出去,这可不行,必须省钱!张涛带着班组成员花了半个月,将所有筛网全部自主改造成了32mm开孔度的筛网,就这样,凭着一股劲,张涛带着弟兄们省下了约63万元的备件费用。
北方冬季严寒,振动筛激振器轴承包内黄油时有上冻发生。情况严重时,激振器无法正常开启,振动筛就不能工作了。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能看清楚张涛这个人。他带着职工积极想办法、找对策,他们用橡胶管引来蒸汽熏轴承包,将上冻的黄油慢慢融化,黄油融化时散发出来的异味让张涛成了“红鼻子”,鼻涕直流,但张涛在意的却是筛子终于又振动起来了。
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筛网磨损严重,需要定期检查。这是个苦差事,又脏又累。钻除尘箱时不但要蜷曲着身子,还要低头注意脚下是否踏实,从除尘箱里出来,整个人满身都是原料粉末。一趟筛网检查下来,不光衣服被汗水浸透,人的脸也花了,任谁心里打鼓,更何况身高体壮的张涛。他钻除尘箱远苦于别人,可他永远是那个排头兵。张涛说,他走在第一个,就是为了让大家伙知道,这个活马虎不得,这也是如今三高炉上料班精细化工作标准的体现。他们把日常点检分钟化,将每个班次的时间细化精确到每一分钟,提高工作效率;根据原燃料情况的变化,及时准确调整筛分时间,把筛分时间精确到秒,保证筛分合格。
涛哥的活儿干得漂亮,是大家伙公认的。
一个男儿的团圆梦
在三高炉上料班组的会议室里,贴着几幅地图。有迁安的、内蒙古的、河南的,还有湖南的。迁安地图,是张涛为了矿业公司支援迁钢的职工准备的,内蒙古、湖南和河南的地图,是为了老家在这几个区域的大学生职工准备的。在张涛的心里,这些天南地北人,都是他的家人。为了迁钢的建设,他们很多人离开了家乡,无怨无悔来到迁钢。张涛买这些地图,就是让五湖四海的同志们感到家就在眼前,有的职工想家了,大家就对着地图天南海北地聊,不时侃上几句方言逗大家一乐,乡愁就融化在这温馨的情怀中。可在这些地图里,却惟独少了一张北京地区。在二百多公里之外的北京家里,爸妈想,妻子念,孩子盼,张涛却常常缺席。
张涛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妻贤子孝。为了让张涛能够安心工作,不为家里的事担心,张涛的妻子关掉了经营了多年的书店,专心培养十岁的儿子。如今,小家伙像极了张涛,学习积极上进,乐于助人。张涛年逾古稀的父亲以前是一名老煤窑工人,靠着辛勤的劳动养大了张涛和一对弟弟妹妹。后来,生活条件好了,父亲却被查出患上了三级矽肺病。特别是到了冬天,常常咳嗽不止。家人都希望张涛常回家看看,可从年三高炉开炉至今,张涛就再也没有回家过过一次春节。生产紧张了,他要留下来看住一条条皮带,生产顺稳了,他又总是先就着远道的职工回家过年。年,班组有一名职工的弟弟去世了,张涛一听说,主动替班,安排那名职工回家陪父母过春节,宽慰老人。并且由此定了规矩,有这类特殊情况的归为第一档,离家路程远的归为第二档,其他人是第三档,按照这个顺序优先安排回家。其实在张涛的分类里,自己永远是排在最后一档的,他是班组中连续六年春节不回家过年的那个人!
年是张涛来到迁钢的第十个年头。问张涛,想不想回家过个年?他亮开嗓门说道:“儿子做梦都盼着我带他放鞭炮呢!哎,没办法啊,班组人手紧,家在外地的同志多,这个时候我不留下来,怎么说的出口呢,更何况守在上料机和皮带旁,我心里踏实。北京毕竟离着近,休班回家可以多陪陪父母,帮着媳妇买买菜,干点活,也算是将功补过吧。”说完,他憨厚地笑起来。
看来,今年的这个春节,张涛注定又将在迁安的高炉上和工友们过年了,而盼了一年又一年的父母妻儿还将像以往一样站在自家的窗边遥望东方,用一根电话线连通张涛!
后记:对于张涛来说,年夜饭的香味儿和浓得化不开的亲情以及家人期盼的目光随着年的临近,是那样的清晰。为了圆更多职工的团圆梦,张涛选择了坚守。在首钢搬迁调整、一业多地的发展格局中,又有多少像张涛这样的首钢人在今年的这个新春佳节,还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忙碌在机台旁。让我们向张涛以及众多节日期间坚守岗位、默默奉献的首钢人致敬!
能治好白癜风的医院在哪昆明儿童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