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
《神农本草经》下经·草(下品)
半夏,味辛,平。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咽喉肿痛,头眩,胸张咳逆,肠鸣,止汗。一名地文,一名水玉。生川谷。
半夏,味辛,性平。主治外感热病、恶寒发热、胃脘部痞硬,能降气,治疗咽喉肿痛,头目眩晕,胸部胀满、咳喘、肠鸣,并能止汗。别名地文、水玉,出产于山谷之中。
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块茎,因多在农历5月间采收,此时正值夏季之半,故名半夏。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主产于四川、湖北、河南、贵州及安徽。别名地文、水玉、守田、示姑、蝎子草、麻芋果、三步跳等。
半夏味辛、苦,性温,有毒,入脾、胃二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功效。主治风寒咳嗽、痰湿咳嗽、痰喘闭肺、肺脾气虚、外感呕吐、伤食呕吐、胃热呕吐、妊娠呕吐以及痰饮内阻呕吐或脾胃虚寒呕吐、胸脘痞闷、痰气交阻、瘿瘤痰核如核气等。
半夏配伍橘皮,如二陈汤,共奏燥湿化痰、健脾和胃、理气止呕的功效;
配伍茯苓,为治疗痰饮湿浊的常用药物;
配伍黄芩,有清肺化痰、燥湿降逆之功;
配伍硫黄,如《和剂局方》半硫丸,主要用于治疗老年虚冷便秘;
配伍枇杷叶,能下气降逆、祛痰定喘、燥湿止呕;
配伍皂荚,善治风痰壅盛、关窍阻闭之证;
配伍天南星,治痰之力更胜,尤以祛风痰为著;
配伍天麻,专攻化痰息风,治眩晕头痛;
配伍瓜蒌,能化痰散结,宽胸消痞,宜用于痰热互结、气郁不通之胸脘痞满,或浊痰胶结所致的胸痹疼痛,对痰热壅肺胸膈,气逆咳嗽、吐痰黄稠也有良效;
配伍黄连,辛开苦降、调和肠胃,共奏泄热和胃、开胸除痰之功;
配伍天南星、天竺黄、石菖蒲,治疗痰热惊痫;
配伍黄连、竹茹,治疗热证呕吐;
配伍人参、白蜜,治疗呕吐反胃;
配伍厚朴、紫苏、生姜,治疗梅核气,咽中如有炙脔;
配伍白芥子,治疗痰核;
配伍夏枯草,治疗痰热失眠;
配伍海藻、昆布,治疗瘿瘤。
半夏的临床用法为:4.5~9g煎汤,或入丸、散内服;外用研末调敷。一切血证及阴虚燥咳、津伤口渴者忌服。“十八反”中半夏反乌头。
半夏辛散温燥,主入脾胃兼入肺,既能温燥脾湿而化痰,又能降胃气而止呕。半夏可以生用,也可以采用多种炮制方法炮制使用,炮制后的种类有法半夏、姜半夏或清半夏等。
一般认为,法半夏偏于燥湿健脾;清半夏长于化痰;姜半夏则善于止呕;生半夏长于消肿散结;半夏曲能够化痰消食;竹沥半夏则可化痰清热。
现代研究表明,半夏块茎含挥发油、少量脂肪(其脂肪酸约34%为固体酸,66%为液体酸)、淀粉、烟碱、黏液质等,并含有药理作用与毒芹碱及烟碱相似的生物碱及类似厚白头翁素刺激皮肤的物质。半夏嫩芽含尿黑酸及其苷。
药理研究发现,半夏主要成分为挥发油,具有镇咳祛痰、止吐、解毒的作用,并对实验性矽肺具有防治作用,印证了《神农本草经》原文所说的“肺张咳逆”。
目前临床上很少将半夏用于治疗咽喉肿痛。实际上半夏内能散结,外消痈肿,治疗因湿热郁结所致的咽喉肿痛应该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另外,用20%的乙醇制成的半夏浸膏,静脉注射可使麻醉犬血压短暂下降,重复应用有急性耐受现象,肌肉注射则无影响。据组织化学法研究,小鼠口服半夏煎剂对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有影响,但不显著。从半夏中提得的一种生物碱其化学性质与药理作用和烟碱及毒覃碱相似。
本文摘自《神农本草经》,王子寿、薛红主编,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由篮子整理编辑,仅供学习交流,转载请注明来源出处。
猜你喜欢,点击可阅读原文:
你真的了解“柴胡”吗?
本经中药
再认“黄芩”
本经中药
“茯苓”知多少
本经中药
进入主菜单点击已发精选可什么医院治疗白癜风效果最好根治白癜风用什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