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湿疹主治医院 https://m-mip.39.net/pf/mipso_8890895.html
引子:跟拍八年,独立制作,用时间讲故事,靠影像的力量打动观众。有人说这片子只关于负能量,但是关于负能量,他却有话要说。
纪录片《矿民、马夫、尘肺病》此前在豆瓣平台上一跃成为实时影片榜第一名,深究其背后原因,竟是因为本片导演蒋能杰会私信每一位喜欢影片的用户,以最原始的发送链接的方式呈上影片的播放地址。除了对这份坚持报以崇敬之外,也不免让人对当下的纪录片行业心生担忧——独立纪录片的出路,究竟在哪儿?
影片中导演将目光聚焦于我国湖南湘西南的山区,向观众展现了私人矿区中的矿工生活以及尘肺病群体最真实的生存状态。就像片名一样简单直接,影片的前半部分展现了马夫和矿民的生活,在后半部分话锋一转,直指由于挖矿导致的尘肺病对于生活的影响,影像风格也同样犀利,毫不忌讳对于非主流,性,甚至是死亡的谈论与展现。
使得导演不得不挨个宣传,亲自发送链接的最直接原因就是影片不能公开放映,至于原因,从影片的第一个镜头开始,那种由真实影像带来的强烈视觉冲击感就注定了本片与主流院线无缘。除此之外,观众所看到的大部分片段都是由一部手持DV拍摄成片的,影像的质量自然不必多言,相应的,镜头焦距的变化,机位的多样性也同样不是本片的取胜之匙。
诚然影像质量对于影片质量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我在此并不准备过多论述二者之间的关系,只是想表达,对于一部完全独立制作,还要独立宣传的纪录片来说,《矿民、马夫、尘肺病》最可贵的地方在于没有NG重来,没有排演剧本,完全忠于现实,用时间讲故事的原始纪录片观念。既然所表现的内容是完全真实的,那就真实到底。
影片前半部分是关于矿民小刘和马夫蒋美林的故事,地点无非是工棚和矿井,在这里,男人挖矿,女人拾矿,马车运走矿石,运来食物。在这里工作的人都是努力生存着的个体,男人们工作之余的谈资就是女人,得到空闲时间捡个矿泉水瓶自制成一个水烟壶都能享受好久,一个月不洗澡是常事,交谈中偶尔掺杂着的咳嗽声则是危机来临的前兆。
由于是私人矿井,买不到炸药,他们只能通过购买假炸药来进行矿井内的爆破作业。但是相对的,假炸药爆炸后产生的有毒气体可以致人死亡。并且由于防护意识不强,矿工们下井前根本不会做保护措施。
片中的小刘是黑矿的矿主,很早就辍学随父亲开矿,真正的“家里有矿”,但在影片中他却并没有如我们想象的一样过着极尽奢华的生活,反倒是处处亲力亲为。这就是私人矿井的现状,小刘的矿井只是矿区中多个私人黑矿的一个缩影,这样的坑洞,在雾蒙蒙的大山里不知还有多少,正一点点蚕食着矿工们的生命。
在矿上,被大家提及次数最多的词就是“整顿”,所谓整顿,就是政府对于私人开矿活动的整治,看似是合理合法的行为,却被矿工闲聊中的那句“都是拿工资的人”一语道破,前来整顿的人烧了工棚,这种暴力执法的背后蕴含着的肯定不仅仅是对于私自开采的整治。
除此之外,矿上的人对于矿难的看法十分超脱,常常在下工后聚在一起讨论哪家矿井给的死亡赔偿金多,脸上甚至浮现出一丝向往。在谈及“媳妇烧香拜佛时求菩萨保佑自己老公不要在外面赚太多钱,怕他乱搞”这件事时,还会发出“他肯定是被男人伤了心”的感叹,通过展现几次简单的谈话,一个个复杂饱满的小人物形象立刻丰满了起来,他们不再仅仅是矿工,还是丈夫,父亲,男人。
在后半部分里,导演话锋一转,将摄影机对准了曾经在矿中工作,现在患有矽肺的赵品凤,以他的生活为缩影展现万尘肺病患者的生活困境。如果说影片上半部分的中矿民、马夫等形象都是为了生存挣扎着的人,那么下半部分中因为工作得了尘肺病的人就是被撞倒的人。
灾难的降临不仅指疾病为病人带来的痛苦,还有深层次的家庭之殇——缺失里家中的经济支柱所带来的一系列经济问题,以及由经济问题引发的子女教育、家庭医疗问题,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在这一循环中,外部的干预始终无法有效发挥作用,甚至成为了村民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投票黑幕,扶贫专款被贪污等敏感话题借由村民得以有机会表达,虽然其真实性不得而知,但村民目前的生活现状,以及前半部分关于“整顿”人员从未出现的表达手法都足以看出“有形的手”在这个边远山区的失语。
影片以赵品凤的葬礼作为结尾,之前在拍摄全家福时,赵品凤曾主动要求导演为他拍摄一张照片作为遗像,这一举动中流露出的对死亡的无力使人动容。葬礼上,女儿抱着这张遗像送走了父亲;葬礼后,众人散去,留下的只有这个被伤害过的家庭,有智力缺陷的妻子,年老体弱的母亲,尚未懂事的儿子,以及渴望上学的女儿,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命运如何,或者说,谁又能帮助他们做些什么呢?
导演在影片中从未表现出任何自身观点,但其实赤裸裸的真实影像,本就承载着太多深刻的批判,影片所承载的人文关怀或许就像贾樟柯说过的一句话“不能因为整个国家都在跑步前进,就忽略了那些被撞倒的人。”
蒋能杰用他冷峻的影像话语和真实的近乎于残酷的表达方式展现了此前很少被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