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为民的践行者
记大足区司法局珠溪司法所所长陈修军
年,陈修军离开摸爬滚打了7年的海军部队,从湛江军港转业回到大足,加入司法大家庭,成为司法局的一名普通干警。10年来,他先后辗转万古、龙水、邮亭、高坪等街镇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现为大足区区司法局珠溪司法所所长。
多年的军旅生涯,在陈修军心中深深种下了为国家、为人民“建功立业”的思想种子。回到地方之初,心里总憋着一股劲,想要干出一番“大事”。
然而事实上,司法工作没有太多惊涛骇浪、石破惊天,每天上演的大多是平凡的小事情。10年的基层历练让他明白,司法行政工作者每天面对的“小事”,对于群众来说就是他们的“头等大事”。
不忘初心,坚守使命。坚持把群众的每件小事都当成大事来办,帮群众“大事化小”,让群众获得法律的力量、感受法律的温度,成为陈修军转业工作以来的“头等大事”。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服务群众竭尽所能
基层的司法行政工作如何服务群众?在陈修军心里早已有了答案,那便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应群众之所需。
年,珠溪镇玉滩村村民杨某遭遇了一场严重的交通事故。事故让杨某成为了一级残疾,一直瘫痪在床,其妻子和女儿大腿骨折,经鉴定为三级伤残。同时,其儿子还患有精神残疾。雪上加霜的是,由于被告不执行法院判决,杨某尚有5万多赔偿金未获得。
陈修军得知情况后,前往杨某家中调查。这个不幸的家庭,四口人仅靠低保维系基本生活,平时吃的小菜均是附近邻居赠送。陈修军立即帮助其申请法律援助,与执行法官联系了解情况,发现被告已外出务工,没有其他可以执行财产,有可能出现“执行不能”的情况。
受害人赢了官司却拿不到赔偿款。想到这么一个原本幸福的家庭,因为一场交通事故致残,生活陷入绝望,陈修军寝食难安,想到了为他们申请“司法救助”。
过程中,杨某妻子大腿骨折未完全康复,走路均是靠双拐,而且文化程度较低,办事相当不便。考虑到申请程序复杂,也为了让她有更多时间照顾瘫痪的丈夫,陈修军便主动帮他们申请司法救助。那段时间他带着杨某的资料,一次次前往法院等部门,耗时近2个月,帮他们申请到了4.2万元司法救助。
事成之后,杨某妻子杵着双拐棍到司法所感谢,满含热泪地说:“是陈所长让我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倾情调解化民怨,维护地方和谐与安全
习近平总书记说:“永远不能脱离群众、轻视群众、漠视群众疾苦”。老百姓之间的纠纷很简单,往往起因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如果长期积怨得不到解决,极小的矛盾也可能引发严重后果。
年初,陈修军在某村调解纠纷时了解到一起祖坟被侵事件。早些年间,当地一村民张某家认为同村王氏家族祖坟的位置较好,封建迷信思想作祟、违背公序良俗,于上世纪90年初便将自家祖坟私自埋于王氏祖坟的右侧,侵占了王氏祖坟的部分位置。20多年后,王氏后人终于察觉此事,认为此举影响了王家的风水和后代的发展,坚决要求张某家将其祖坟迁走,并赔偿损失。
听闻此事时,纠纷已产生了2个多月,双方一直协商未果。而且清明将至,王氏在当地属于大家族,后人众多。陈修军意识到,如果此纠纷不尽快处理,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
他立即到现场调查,刚接触到双方,就听说王氏家族后人群情激愤,60多名后辈联名写信控告,正要组织到镇里区里向领导讨要说法。
陈修军及时阻止,把当事人引导到村办公室,稳定情绪的同时,首先讲清了群体性上访的危害性和后果,也从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入手讲解了祖坟对百姓的意义。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终于平息了王家人的怒气。随即,陈修军根据《殡葬管理条例》,建议张家对王家赔偿相应损失,并赔礼道歉。调解历经4小时,双方最终达成了补偿协议,一起群体性上访事件得以避免。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年至今,陈修军参与调解各类纠纷余件,涉及征地拆迁、土地流转、婚姻家庭、侵权损害等,金额达余万元。年,陈修军被司法部表彰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
不放弃任何一个愿意改正的人,特殊人群心中的光
一次帮助、一句鼓励,对处于低谷期的特殊群体来说,其正面意义是不可估量的。也许就是他们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也许就是让他们放弃危害他人和社会的警钟。在社区矫正工作中,陈修军从没放弃任何一个愿意改正的人。
年,社区矫正对象李某入矫之初,少言寡语,情绪低落,一度十分抵触社区矫正。他的异常表吸纳引起了的陈修军注意。陈修军一方面对他严格管教,一方与他谈话拉家常试图走进他的内心。当得知他也曾当过兵时,陈修军就和他谈部队的生活,最后终于弄清了李某意志消沉的原因。
李某因交通肇事罪被判缓刑,不仅右腿落下残疾,还欠下20万债务,妻子一气之下丢下一个6岁不到的孩子外出了。想到自己犯了罪,孩子还没了妈,李某心灰意冷。当了解到李某身无分文,腿上残疾还需做康复手术时,陈修军马上拿出钱给他做生活费,叫他放下包袱,积极面对生活。陈修军还发动其他社区矫正对象向他捐款捐物,并开展慰问。每次报道的时候陈修军都给他讲立志的故事,帮助解决遇到的困难。
在陈修军的鼓励和大家的帮助下,李某端正思想、重拾生活希望,努力找到了一份稳定工作,妻子也回了家,并还清了一部分贷款。“如果不是他,我这个家可能早就没了。”时至今日,与他人谈到陈修军,李某仍然十分感激。
年,还是高三学生的唐某因一时冲动,聚众斗殴被判刑。唐某当时未成年,且处于高中学业的关键期,如果为此耽误学习,不但将来难以立足社会,甚至可能走向歧途,未来一辈子就完了。
为了不影响他的学业,陈修军主动联系他的班主任,希望能为唐某暂时保密。这位老师也认为:“虽然犯了错,但唐某还是积极向上,非常渴望上大学,所以陈修军也愿意竭尽所能帮助他。”于是,陈修军和唐某的班主任一同帮助他。经过一年多的悉心帮教,唐某思想有了彻底的转变,并通过努力考取了一所音乐学院。拿到录取通知书的一刹那,唐某热泪盈眶。他说:“是陈所长给了我重生的机会!”。
多年来陈修军不仅热心帮助社区矫正对象,还对刑满释放人员满怀关怀。
刑满释放人员唐某身患矽肺病,刑满释放后,属于“三无”人员。陈修军一方面指导他就业,另一方面向上级帮助其申请农村D类危房改造,帮助他走上了生活的正轨。刑满释放人员高某回家后,其正在读大学的女儿学费还没凑齐。陈修军了解到后,立即跟镇民政办和区红十字会汇报情况申请救助,为其申请到0元就助学补助款。
守底线清正廉洁,为民务实铁面无私
陈修军认为,做司法行政工作就是做群众的工作。工作时必须做到心不动、眼不红、手不伸,具体来说就是不收当事人一分钱、不抽当事人一包烟、不喝当事人一杯酒,不吃当事人一餐饭。开展工作时他铁面无私,极具威慑力,赢得了公信力。
年12月的某日,珠溪镇某工地发生了一起亡人事故。项目负责人立即找到陈修军,悄悄塞给他一个红包,称死亡的工人是一名外地人,这边没有亲戚朋友,如果调解时帮助工地方说话,让他们能少赔偿一点钱,还暗示有重金感谢。
陈修军听到后,当即义正言辞地批评了工地方送红包的违法行为,并且告诉施工方,外地农民工背井离乡来大足务工,是为当地人民做贡献,应该保障他的合法权益!同时表示,如果工地方不按照标准足额赔付,他愿帮助死者家属主持公道,维权到底。
刚开始调解时,死者妻子极度伤心,又在外地,无依无靠根本没有倾诉的对象。陈修军及时通过电话向死者家属表示问候,表示地方党委政府帮助他们维护权益。待家属心情平复后,陈修军把工亡赔偿标准对他们作出了详细解释,同时建议工地方能在工伤之外,进行人道主义补偿。最后工地方听从了陈修军的建议,死者家属不仅拿到了足额的赔偿金,还收到了工地方的一笔慰问金。
把责任抗肩上,精准普法将法治注入百姓心间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让百姓人人学法、懂法、用法基层司法工作者任重道远。新时期普法工作难点众多:老百姓文化水平有高低、理解能力有强弱,生活经历千差万别……如何才能实现法律“入心入脑”的普法终极目标呢?
通过不断总结普法经验,陈修军大胆构思积极谋划,推出了“精准普法”模式。他根据群众不同的文化水平、年龄、需求,精选普法案例,“特别定制”普法内容,一改以往“填鸭式”“全覆盖式”的普法模式,实行“点菜式”普法,让群众想学什么点什么。
比如学校学生反映欺凌现象频繁发生,陈修军会精心准备课件,告诉学生什么是欺凌?欺凌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预防以及反抗欺凌?《民法典》颁布后,老百姓学习兴趣空前高涨,陈修军专门撰写民法典系列故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百姓学懂、弄透。
“精准普法”推出后,得到了群众的广泛认同。近4年来,陈修军已累计组织开展“精准普法”活动30余场,受教育群众达余人次。
10年来,陈修军始终告诫自己只是司法战线上的一个小兵,坚持做平凡的司法行政工作。他表示自己的工作成绩还很少,要感谢党和国家的培养和关心,感谢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信任。成绩只代表过去,基层司法工作还有一个个难关等待他去攻克。他要继续保持戒骄戒躁、谦虚朴实的作风、与全体司法行政工作者一起努力,全心全力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的法治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点击蓝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