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tor益如是说:
上周刚刚送走了“世界糖尿病日”,本周又迎来了“国际肺癌日”和“慢阻肺日”。糖尿病,我国每十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而肺癌,是目前发病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与此同时,我国是“慢阻肺”大国,全国有患者超过4千万。人们对这几种病有哪些认识上的误区?如何早期发现、控制病情?本期邀医院王爱萍、医院陈文萍、医院汪栋几位专家为大家讲解相关知识。
走出糖尿病饮食的“误区”
王爱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南京军区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委员、南京市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委员。擅长于各种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的诊治,尤其是对治疗“糖尿病足坏疽”形成独特、有效的方法,使糖尿病足坏疽患者的截肢率控制在6%-8%,远远低于国内平均14%的水平。门诊时间是周一、周五上午。
“我国18岁以上的人群中的糖尿病患病率已经达到了11.6%,全国糖尿病患者有9千多万,此外还有数千万潜在糖尿病患者,是名副其实的糖尿病大国。”王爱萍说,糖尿病是终身性疾病,既要长期服药又要注意健康饮食。然而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能吃什么不能吃什么?怎么吃?目前还普遍存在几大误区。
误区一:饭吃得越少对控制病情越有利。
“这时最常见的认识上的误区。不吃饭并不会使血糖更低,主食应占人体总热量的60%左右。”王爱萍说,主食吃得少,机体热能不足,或会患上“饥饿性酮症”。她曾接诊过一位27岁的Ⅱ型糖尿病患者,体重达斤。为了控制血糖,他每天三餐减少为两餐,而且每天早晨跑步,一个月下来瘦了近30斤。直到有一天他忽然因“饥饿性酮症”摔倒,差点要了命。
误区二:不吃甜食血糖就不高。
王爱萍说这也是人们最容易犯的错误。其实甜食有五大类:水果、甜点和饮料、烹调糖、谷类、薯类。有些糖尿病患者为了控制血糖,不吃任何甜食,这也是不可取的。因为他们仅控制了甜食,而没有控制其他食物的摄入,米、面、薯类到人体后最终还是转为葡萄糖。
误区三:米饭比馒头含糖高。
在门诊时王爱萍常遇上这样的患者:他们认为细粮比粗粮的糖分高,因此只吃馒头或粗粮。其实,米饭和馒头的含糖量一样,粗粮和细粮的含糖量也差别不大,只吃粗粮并不能降低血糖,相反还会因饮食不合理而造成消化不良等。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粗细搭配,营养均衡。
误区四:咸味或糖尿病食品不需控制。
不少人觉得“无糖”食品多吃无妨,咸的食品也多吃无妨。其实,很多咸味食品是粮食做的,应计算进总热量,而“无糖”食品也并非完全无糖,有的是不含蔗糖,但却含有其他单糖和乳糖。糖尿病患者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食用,具体可以请教医生。
误区五:植物油比动物油好。
与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等相比,植物油和动物油一样,都含有比较高的热量,都可以导致血糖升高、使人肥胖。因此,植物和动物油都应当控制摄入量。
误区六:饮食已控制,吃点零食没关系。
许多人虽然主食吃得不多,但平时花生、瓜子等不离嘴,其实这些休闲食品大多热量较高,也容易导致血糖不易控制和肥胖,因此,零食也不要多吃。
误区七:少吃一顿饭就不用再吃药了。
王爱萍说,患者不按时吃饭,易导致餐前低血糖、而且还会使下一餐摄入超量。另外,吃药不仅降低饮食糖,还降低体内代谢和激素升高的糖。因此,作为糖尿病人,应当规律进食、规律服药,切不可吃吃停停,更不应该多吃饭就加大服药剂量。
糖尿病既重视治疗,也要重视自我管理,特别饮食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控制总能量摄入,合理分配米面、脂肪、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比例。糖尿病本质上是摄入能量过多,身体消耗不掉而致病,因此患者在接受治疗的同时一定要控制好饮食的量,否则吃再多的药也没用。每天主食要控制在3-7两,1斤菜、1个水果、2-3两纯瘦肉、1个鸡蛋、1袋低脂奶或1杯豆浆、2-3勺油脂。
二是食材要有优质充足的蛋白质摄入,适当控制总脂肪来源。禁用含碳水化合物过高的甜食。
三是炒菜最好用平底锅、少油煎。油炸食品要少吃,烧菜多用蒸、煮、炖、拌、熬的方式。。
四是食不宜过咸。正常人的食盐摄入量每天控制在6-8克之间,糖尿病或高血压人群,控制在5克以下,心衰患者控制在3克以下。
五是尽量减少在外就餐,每周最好在家吃15餐以上,因为外面的饭菜多是大油大盐。
六是养成及时监测血糖的习惯,血糖稳定时,每周测5—10次血糖。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如果血糖发生波动或者病情发生变化,医院就诊,不能因为自己的疏忽而耽误病情。
慢阻肺来势汹汹须警惕
陈文萍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江苏省肿瘤化疗和生物治疗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委员。从事呼吸科临床工作二十余年,对呼吸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以及胸部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丰富,尤其擅长慢阻肺(COPD)的规范治疗。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有多项课题立项。门诊时间是每周五上午。
近年来,随着空气污染加重、烟民增多等因素,慢阻肺逐渐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慢阻肺,是一种逐渐削弱患者呼吸功能的破坏性慢性肺部疾病的总称,被称作呼吸系统不动声色的“隐形杀手”。陈文萍说,慢阻肺具有高患病率、高死亡率、高医疗费用等特点,我国慢阻肺经济负担居所有疾病的首位。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目前慢阻肺为世界第四大致死原因,但至年可能上升为世界第三大致死原因。高达73%的慢阻肺患者日常生活(如上楼梯、做家务、洗衣和穿衣)存在困难,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我国40岁以上人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患病率为8.2%。早期的咳、痰、喘症状易被患者忽视,在被诊断出的慢阻肺患者中仅有67.7%有咳嗽、咳痰、气急等症状。
“慢阻肺患病率高,但就诊率低,仅6.5%的慢阻肺患者进行过肺功能检查。”陈文萍说,肺功能检查是目前慢阻肺诊断的金标准,对于45岁以上人群来说,应像医院进行肺功能检查。高危人群,如抽烟人士,反复咳痰、气短的人,长期接触粉尘者,有家族病史者更要警惕,应从40岁就开始检查肺功能。
慢阻肺的病程分为急性加重期和稳定期,治疗方法大不相同,一般来说在急性加重期以西医治疗为主。目前,治疗慢阻肺的方法众多,其中包括:氧疗和药物治疗。应根据患者症状进行个体化治疗,如开展雾化吸入治疗、喷雾吸入治疗等。药物治疗可减轻症状,改善健康状况,增加运动耐量。
新研究发现,在慢阻肺病情的稳定期中医治疗可以起到良好的辅助治疗作用,中医认为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为肺脾肾三脏虚损,标实多为寒热、痰浊及瘀血。在慢阻肺病情的稳定期,还提醒患者需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防寒保暖。2、戒烟。3、做适当的有氧运动,提倡呼吸操锻炼、傍晚饭后散步等。4、可选用疫苗预防,流感疫苗可以减少COPD患者发生严重的疾病和死亡。
肺移植让肺病患者看到希望
汪栋医院肺癌诊治中心主任、胸心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中国医师协会胸外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标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江苏省抗癌协会常务理事,全军胸心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胸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卫生部内镜临床诊疗质量评价专家委员会及胸外科内镜和微创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肺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门诊时间是周四上午。
除了慢阻肺外,近年来肺癌的发病率也在呈直线上升。“肺癌作为全球头号癌症杀手,近年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仍呈上升趋势,在中国尤为明显。”汪栋说,调查显示,年中国每10万人里就有54人患肺癌,这比排名第二的胃癌高50%;而肺癌的死亡率也多年高居恶性肿瘤榜首。
肺癌发病率升高,与人口老龄化、城市工业化、农村城市化、环境污染及生活方式不良有关,其中吸烟是公认的肺癌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患肺癌前没有吸烟的人只占肺癌患者总数的5-10%。城市居民肺癌死亡率与城市大气污染有密切关系,大气污染越严重,肺癌发病率与死亡率越高。
然而,多数肺癌患者就诊时已经是中晚期,这是由于肺“不敏感”而且“深沉”。“不敏感”,是肺缺乏感觉神经,等肺出现胸痛症状时往往是肿瘤组织已侵犯胸膜;肺的“深沉”是指肺被胸廓包绕,看不见,摸不着,从外表上难以发现,因此对于肺癌要注意以下早期信号。
咳嗽,尤其是刺激性咳嗽,与普通炎症导致的咳嗽不同,刺激性咳嗽往往没有明确的原因,突然发作,且发作起来难以控制住。对于一些慢性咳嗽的人,比如长期吸烟的、老慢支的,如果出现咳嗽性质的改变,也要提高警惕。
痰中带血或咯血。这是比咳嗽更明显的信号,如果没有明确的肺部感染,而反复出现痰中带血,一定要高度警惕肺癌的可能性。
胸闷/胸痛。与冠心病、心绞痛不同,肺癌相关的胸痛,往往与呼吸有关;胸闷往往提示肿瘤侵犯了大气道或长在大气道内。
肺外症状,比如手指、脚趾末端的肥大,关节疼痛、肿大,无明确原因的声音嘶哑,肩背疼痛等。
肺移植让肺病患者看到希望。过去,多数慢阻肺、肺心病、肺气肿等病的中晚期患者,药物治疗没有什么好的办法,最多是吸氧改善下气道,多数患者在痛苦中死亡。近年来,国际上逐渐开始采用肺移植方法治疗许多终末期肺病患者,并取得较大进步。
汪栋说,由于肺移植在国内起步较晚,自本世纪初才开始较快发展,截至目前开展的数量仍远远低于国外,大多数人都缺乏对肺移植的认识。汪栋说,肺移植其实是一个相当成熟的手术,从手术难度上并没有超过复杂肺癌的手术;国际心肺移植登记中心的资料表明,肺移植的手术死亡率小于10%,1年的存活率保持在75%左右,3年存活率近60%,5年存活率也有约50%,长期存活率和肾移植相当。
肺移植和其它脏器移植一样,都是治疗终末期脏器功能不全唯一有效的方法。对于肺而言,主要的适应症是有各种症状、病情不可逆转、进行性加重、其他治疗手段无效的各种终末期肺部疾病,如严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各种原因所致的毁损肺、肺纤维化、某些职业病(矽肺)、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等,甚至一些预后较好的肺部肿瘤,如皮肤基底细胞癌等,对于一些需要联合脏器移植的,适应症还可以进一步放宽。
但是在国内开展的肺移植远少于其它脏器移植,而且术后死亡率稍高于国外,这里面的影响因素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手术时机。国外患者看重的在于改善生存质量,相比之下国内很多患者直到不得不依赖呼吸机维持生命才接受肺移植;甚至一部分患者一直寄希望于“等等再说”,直到悲剧发生。
虽然肺移植手术面对的人群是终末期肺病,但“终末期”不等同于“临终期”。简单来说,建议在一般状况良好时应尽早实施肺移植,这样预后更好,受益更多;而一般情况差的患者首先是有可能无法等到实施肺移植的时机,或者需要花费原本不需要的大量精力、财力去维持机体功能等待移植,这样实施肺移植的风险也大,死亡率也高。因此,对于终末期肺病患者,最好早下决心,尽早进入肺移植的备选名单,准备得越早越充分,则手术的成功率越高,效果越好。
本版策划:本报记者秦继东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仲崇山
北京治疗白癜风专科北京最专业的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