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局长期间下王福林回忆录十三

时间:2024/10/2 11:16:19 来源:矽肺

一、四矿停产

石炭井四矿每年生产煤30万吨,但地面后勤、机关服务人员、各种机械配置等,样样齐全,成本高,产值低,导致四矿严重亏损;而且四矿的煤层很不稳定,采煤困难,安全生产无法保障。

经多次去四矿井下及地面工作调研,我建议局党委让四矿下马,这样的矿不能再继续开下去了。

我提出的四矿下马方案,是把四矿主要生产人员转大峰矿,重新开个井口成立一个采区,原四矿的机械设备等都直接转入新采区,这样一来,不仅出煤方便,产量比四矿还高。局党委同意了我的提议。

年,石炭井四矿原建制被撤销,成立了石炭井矿务局集体企业公司李家沟分公司,次年,李家沟分公司改为石炭井矿务局综合加工厂。

二、杜绝尘肺病

改变井下工作环境,确保工人身体健康,一直是我们工作的重点。我们采取的方法主要是清除煤尘,从根本上减少工作面的煤尘。通风、洒水都是权宜之计。真正的解决办法是煤层开采前注水打深钻孔30至50米高压注水,这样煤尘开采时没有大的浮尘了,工人患呼吸系统疾病自然就少了,矽肺病大幅下降。

到了80年代,石炭井矿务局几乎没有新增的尘肺病患了。煤尘减少,瓦斯爆炸的隐患也大大减少。在减少煤尘方面,李崇训、周本倜和通风技术人员倾注了很大的心血。

左:王福林右:李崇训

李崇训,年出生,成都人,东北工学院采矿系毕业,年起,在石炭井矿务局担任技术员、工程师、局总工程师等职。从年起,李工就开始钻研矿井煤层注水防尘技术。后来该技术在煤矿生产中得到了推广,并获得煤炭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李崇训撰写了两本煤炭生产方面的专业著作《煤层注水于采空区灌水防尘》和《粉尘》。其中《粉尘》一书被纳入煤矿安全教育丛书。

三、安全事故降低

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建全,查岗制度严格,各种违章,大大减少。井下建立瓦斯自动监控设备,人员和设备配合起来,井下没有一点漏洞,这样就把采矿的大事故-瓦斯爆炸杜绝了。所以,产煤百万吨的工伤死亡率,从60-70年代的3人至5人降至0.3人至0.5人。

五、采煤走向机械化

70年代矿区产煤全机械化是零。为解决工人的体力劳动,保证工人的安全,机械化是唯一的出路,且可行有效。

其它矿重点是正规化采煤,健全制度,有章可循的,实行一追到底,并且逐步向机械化化迈进。我们是先从白芨沟起步,等机械化队伍有了经验,逐步扩大扩宽。

过去石炭井矿务局机械化程度低,有自身的原因,是因为石炭井煤层倾角25度上下,太大。这种角度对当时的机械化完全不适应。当时的机械化只适应15度以下的角度,最好是3至5度。

我大同读书时的同班同学-邢天宝,在阳泉矿务局石圪节煤矿当矿长,该矿是全国有名的机械化矿井,我带队去那里参观过。

石圪节煤矿的煤层几乎是水平的,太难想象了!而我们石炭井矿务局煤层倾角25度,有时还超过这个角度。这样导致设备固定、运转、移动、维修都很困难,所以不能采用机械化,外加石炭井断层多,米左右就会有大断层,断层落差超1.0米的机器很难过去。

于是我们组织技术人员全国考察,发现也有大倾角的采煤机,但是使用时有些困难。我们迎着困难、发挥大家的智慧,突破难关,先在白芨沟矿实验采煤,找倾角少、小一点的,不超过20度的煤层尝试。

后又组织人去山西晋城学习。晋城矿务局副局长是我大同煤校同届同学,给予我们了很大帮助。他们又派人员来石炭井指导施工使用,最后终于在白芨沟矿实验成功,突破年产万吨煤大关,得到煤炭部、煤炭厅奖励。以后又推广到二矿、乌兰矿使用,都是局部工作面,没有大胆推开。即便是这样,机械化最后也超过50%产量。

因为机械化的引入,石炭井的矿工从体力上大为解放,掘进能达到80%机械化,从此煤矿工人有了新的面貌,扔掉背篓、大板锹和洋镐的时代,重体力干了20年,开始搞起了机械化生产。

矿工吃过苦,经过运动锻炼,政治上都是过硬的,工程技术人员一旦被组织上信任,他们就会把全身力量释放出来,如机械化刘怀树、通风周本倜、掘进的李吉安、黄邦柱;机电杨受天、地测王学禹,太多优秀的技术人员了,不能一一道来,他们为石炭井局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我很喜欢和他们一起无拘无束地工作。

未完待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odwm.com/bfz/16244.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